课堂,一只乌龟“爬”上了教师的后背(40期)

时间:2020-09-18 15:42 作者:编辑部 编审:

课堂,一只乌龟“爬”上了教师的后背


【事件回放】 

   一天,我正在上数学课,转身板书时全班同学突然哄堂大笑。正在我纳闷的时候,坐在前排的一位学生从我背上揭下了一幅乌龟图——我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刹那间,我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看到我气得这样,全班同学止住了笑声,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陈佳磊。又是这个陈佳磊!三天前的一堂自习课上,陈佳磊坐在位置上弄出了响声,我严肃地给出了警告:“谁再弄出动静就出去!”然而,他又几次故意搞出了动静。当时我没控制住自己,一把将他拉出了座位,罚他站到了角落里。接下来几天,这孩子老是和我闹别扭。同学们全都盯着我。怎么办?这小子非得要和我过不去呀…… 当学生“叛逆”的时候,我们教师怎么办?

【成因分析】
  淮安外国语学校 吴寿健:很多时候,学生的抵触情绪,就是对老师的“思想简单”和“行为霸权”一种畸形抗争。案例中正因为老师的处理不当,便有了学生“叛逆”的行为发生,以致于在课堂上故意搞出动静。这一刻,作为一个老师已经忽视了学生的尊严,在其他学生的眼里老师也就无形中失去了地位,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大打折扣,老师也将自己推向了孤立。如此方法,如此处理,如此下去,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陈佳磊出现。那样师生关系将处于僵持状态,教育的磁场将不复存在。

  宝应实验小学 陆坊庆:常听教师埋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难教!”试问: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叛逆”吗?当学生叛逆时,你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通过这则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陈佳磊同学是一个是非观念、自我意识很强的学生。面对他偶然的一次不合适宜的行为,教师根本没有给他改正的机会,只选择了一种简单、粗暴、压迫型的批评方式,从而造成了一连串的逆反行为。陈佳磊连续的“叛逆”行为,实际就是对教师批评的抗议。假使当时说的不是“谁再弄出动静就出去”,而是巧妙地缓冲处理一下,相信后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因此,教师先要放下教师的“威严”,认真地排查自身的错误,向学生坦言。对于一个是非观念很强的学生来说,他也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教师再去告诉他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后,这样事情便会迎刃而解。

  宝应中学 李玉佩: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面临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并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
  从上面的个案来看,执教老师缺乏的不仅是迅速反应、果断转移的教育机智,甚至连基本的教师专业化素养都没有具备。“人之初,性本善。”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要求教育从业人员凡事都用教育的眼光、整体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当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后,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制”,先稳住自己和对方当事人的情绪。第二步似乎可以“果断地”利用“迁移法”了——既然课堂里一时解决不了,不妨移到课后再说——只要老师作一点让步,课一定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可以断言,无论学生怎么淘气,毕竟他们心底里对老师还有敬畏之心的,课后只要老师能多点宽容体谅,更豁达大度一些,更公平民主一些,什么事情都能圆满解决。
  想提醒的是,发生在班级这个公共场所的事件,最终都要回到这里解决——私下里当事双方沟通再顺畅,也有必要把达成的和解结果向班级有个交待。

  宝应实验初中初三(9)班 江涛:我们有时会看见某位同学与老师之间相互发生争执,明明是这个同学的过错,可为了要面子,便不管是对是错,不问青红皂白就与老师辩论起来,事情过后,还以为自己这种叛逆行为很有个性,殊不知他自己所犯的错误已经十分严重了。其实这些同学并不只是和老师作对,在家庭里家长随便说几句,他们也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与家长大吵起来,但是如果冷静下来以后往往很后悔。

【应对策略】

  淮安外国语学校 林以广:西方谚语说,教得不当比不教还坏。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毛孔都能绽放出艺术的花朵。教育,没有激情,就没有创造,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愉悦的学习心境,所以我常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好心情,给学生一个好心情。即使是批评,也同样要有“心计”。有一天上完课我叫学生做作业,有两个“调皮蛋”喊:“没拿到作业纸。”作业纸一般不轻易少的,但又不值得去理论,于是我说:“去我的办公室找找。”两个人一个接着一个准备离座出去“透风”,这时我就说了:“两张作业纸一个人扛就行了,哪里用得着两个人去抬呀?”同学们笑了,他们也笑了。

  宝应实验小学 陆坊庆:面对全班同学的笑声,齐刷刷的目光,假如是我,我会先控制一下激动的情绪,然后说:“好可爱的乌龟呀,是谁画的呀?”“乌龟好啊,延年益寿嘛。陈佳磊同学把它放在老师的身上,一定是希望老师能像乌龟一样健康长寿。老师衷心地感谢你!”先用一句幽默的话语避开话题,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让课堂继续进行下去。下课后,可以通过真诚的沟通来化解孩子心头的不快。

  淮安外国语学校 吴寿健:幽默是一门艺术,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失时机的运用,能起到黏合剂的作用。在案例提供的情境下,我们完全可以说一些幽默的话题来缓解一下气氛,诸如“今天上课还有一位同学给我们伴奏呢!”也可调侃一下,“陈佳磊同学的凳子是不是坏了,下课请班长帮助他一起到总务处修理一下。”;还可以借助“冷处理”给他创设一个自我教育纠错的机会;更可以把沟通交流放在课后进行等等。而案例中的老师是以权威强势压学生,并严肃给予警告“谁再弄出动静就出去”。这样一来,师生关系便立即置于对立紧张状态,学生的“叛逆”行为也自然而生。

  宝应实验小学 张新明:案例中说“刹那间,我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理智告诉我们,教师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为我们深知“怒火可能会遮住我的双眼”,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心静下来,事情就好办多了。既然我知道这位学生和我过不去,苦苦思索该怎么办,那不如先冷处理吧。我对全班同学说:“作为数学老师,我常常和你们一起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今天,有一个同学把这幅画贴在我的背后,给我出了一道难题,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呀!我也希望大家课后帮我想想,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当然解铃还需系铃人,这道题是由某个同学自己来解是最合适不过了。”然后上课更投入,让课堂效果比平时更好。在下课后不了了之是不恰当的,简单粗暴或是告诉家长也是不可取的。事情弄成这样,总得好好解决。首先必不可少的是反思:为什么陈佳磊会跟我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呢?在此前对他的教育上有没有值得反省的地方。他在行为习惯和心理上有什么不足呢?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避免仓促处理造成不必要的碰壁。不妨直接找到那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跟他谈一谈,看能不能说服他。然后再总结一下自己可能做得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没有特别顾及他的自尊心。询问他对自己有什么意见,心里是怎么想的。过程中,在清楚指出他的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他辩白的机会。有了老师的反思、宽容和诚意,努力往往能得到真诚的回报。别忘记了,班级里别的同学还在等待结果,两人协商之后,在班级里善意地把经过和结果告诉同学们也是必须的。

  宝应实验初中 葛春燕:由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特殊性,如果教育工作中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将很可能适得其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我想是否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及言行上的错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要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的叛逆思想是他们成熟的标志,但同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盲目叛逆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平时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研究中学生叛逆思想的文章,然后老师和学生们大家可以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有意识的让学生对叛逆思想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以前自己的盲目叛逆行为对同学及老师造成了伤害,自己可以主动向相关老师及同学道歉。
  多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学生犯错误时,要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不要给他们太多的责备。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在学生心服的基础上,教师要走近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举行集体活动时,更要放下架子,主动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共娱共乐,展示另一个不一样的你,从而让学生在心里情感上产生与你交流亲近的欲望。

  网友7451800:有时我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也总结了点经验:1、冷处理。学生搞恶作剧的目的也许就是引起学生们的哄笑,老师的愤怒。你不去理他,他自然失去了兴趣。2、课下谈心。内容要想好,首先指出这种恶作剧不好,对自己不尊重,对别人也不尊重。然后询问情况,分析经过结果。3、以后的时间,要重视对这种学生的重视和关心。

【理论发微】
  淮安外国语学校 吴寿健:教育之源是爱心,而这种爱首先是要从学生本体出发,并能被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警告、罚站的方式,是一种严肃的爱。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老师一厢情愿的,却不能为学生所接受,所以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由此看来,陈佳磊的“叛逆”的始作俑者正是老师自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以宽容和爱心去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同时,老师应该努力在教育中机智地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既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又能给学生一个面子和台阶,从而让他们在舆论、道德等合力下,完成教育的过程。

  宝应实验初中 葛春燕: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叛逆心理呢?我们知道,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内化社会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社会属性得到了较大的增强,使青少年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另一个是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特征的人。随着这两种变化的发展,由于青少年的认识水平和愿望,常常会与成人的要求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发生矛盾和冲突,因而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叛逆心理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在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生理变化最快最多,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易引起少年的狂躁与不安。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宝应实验小学 陆坊庆: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追求的吗?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叛逆”行为,要进行认真地分析,积极地引导,让“叛逆”的正效应得到充分地发挥。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讲理”“恶意”的叛逆,要进行坚决地“惩罚”。这里所说的“惩罚”绝不等于“体罚”,而是蕴涵着智慧与爱的惩罚。不是“棍棒型”、“恐吓型”、“揭短型”、“冷嘲热讽型”的低级惩罚,而是“诙谐幽默式”、“旁敲侧击式”、“故事启发式”的艺术惩罚。让低级的、损害学生身心发展的惩罚远离我们的教育,让充满艺术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惩罚与教育共成长。针对“陈佳磊”这样一个“是非观念很强”“个性很强”的学生,我们可以让其成为班级的“言行监督员”或“纪律委员”,督促学生的言行举止,在管理他人的同时,他也在时时检讨自己的言行。这样一件双赢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王松:在整个行为的研究过程中,我始终坚信真正的主体意识只有自己形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个认知体系必须要学生自己去构建,而老师只能是创造机会,提供资料,从而促使他的认识形成。这不仅仅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行为和意识,更是符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合理做法,这也是这个案例探究价值之所在。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很多的教育者是因为做了太多的无效努力,他才会怨恨教育,才会很讨厌教育。其实,教育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只有真正的学会认识教育、研究教育,关注到教育中的主体,那么每一个教育者都会发现,其实教育的天空真的很美,做教育者真的很幸福!

  教育在线网友 干国祥:师生关系,如果已经存在“弱肉强食”,那么教师就无论如何不能后退,只能向前。“理想的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不同的语境里,却并不适合解决具体的类似事件。所以,在处理此事时,必须清楚一点:成为强者,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不好欺侮的,做了错事,是需要接受处罚的。这是原则,但是方法,却要努力做得通融,尽可能地幽默一些,不着痕迹一些。只是从这个故事的叙述逻辑来看,很难找到这个问题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因为一个敢于在老师背上贴乌龟的学生,是不可能服从因为出了一点声音而被拉到角落里的处罚的——拉到角落里的后果是他会在哪里“演出”,这中间会有许多故事发生。缺失的叙述里,埋藏着叙述者的症结,也隐藏着问题的真正所在处。至于方法,要是我,非常简单:将乌龟图贴在墙上,先侧头欣赏之。然后和学生讨论“乌龟”的学问,即讲述我的《假如兔子不中途睡觉》一文或者上一堂干版《龟兔赛跑》,即明白乌龟的智慧及生存之道。最后的引证是:寿者龟与忍者龟。根据学生水平,此课可深可浅,却无论如何上他们改变对乌龟的看法。然后借色彩笔,将这幅乌龟图改变得漂亮一些。同时表示:感谢此同学赠送一幅含义深刻的画,为此,回赠一个鞠躬。但是,送的方式不当,希望以后有礼物正面来赠送。因为是上课赠送,所以,必须接受处罚,下课到办公室里来,等候发落。最后声明,为纪念此课,此图将作为一个标志贴在教室里,愿意加盟“忍者龟学习联盟”的同学,请在此画签名为纪念……

  宝应实验初中 包春华:近日读到《首脑与小孩》一文。文中说,有一天英国前首相威尔逊为了推行其政策,在一个广场上举行公开演说。当时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突然从听众中扔来一个鸡蛋,正好打中他的脸。安全人员马上下去搜寻闹事者,结果发现扔鸡蛋的是一个小孩。威尔逊得知之后,先是指示属下放走小孩,后来马上又叫住了小孩,并当众叫助手记录下小孩的名字、家里的电话与地址。台下听众猜想威尔逊是不是要处罚孩子,于是开始骚乱起来。这时威尔逊要求会场安静,并对大家说:“我的人生哲学是要在对方的错误中,去发现我的责任。方才那位小朋友用鸡蛋打我,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虽然他的行为不对,但是身为一国首相,我有责任为国家储备人才。那位小朋友从下面那么远的地方,能够将鸡蛋扔得这么准,证明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人才,所以我要将他的名字记下来,以便让体育大臣注意栽培他,使其将来能成为我国的棒球选手,为国效力。”威尔逊的一席话,把听众逗乐了。
  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为英国前首相威尔逊叫好。威尔逊的做法不仅让不愉快的事情随风而逝,将坏事化为好事,帮助自己摆脱尴尬的境地,而且还让民众看到了首相有一颗仁慈、宽厚、博爱之心,有一分热忱、坦荡、无私之情。孩子的这种“叛逆”现象,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时常出现。“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个别像陈佳磊这样的学生甚至当众“顶撞”老师或者搞“恶作剧”。当学生“叛逆”教师的时候,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侵犯,学生“叛逆”教师,这是大逆不道的。他们或大声指责,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或大动肝火,严厉批评,学生不掉眼泪决不罢休;或体罚、变相体罚,让学生认错低头;或一纸“告状书”告到家长处,让家长使用“家法”……由于对“师道尊严”的过分弘扬和渲染,使部分教师下意识里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强权”的地位,带给学生的则是强大的敬畏意识和心理暗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高压、威吓之下一点点淡去,想象力、创造力在大一统的思维模式下变成奢侈品。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信息渠道来源的多样,学生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渐趋强烈。面对老师的教育,他们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喜欢抱着怀疑及审思的态度重新估量一切,他们稚嫩单纯的内心世界趋向复杂,心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多。“叛逆”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学生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叛逆心理每个学生都会有,只是多少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象英国前首相威尔逊那样,以平和、客观、公正的心态去正视、理解、宽容、接纳我们学生的每一次“叛逆”,而没有必要无限地上纲上线。因为我们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认识还不深刻、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判断还不全面……这些先天性的“还不”就决定了学生不可避免错误;况且,学生的“叛逆”也是学生自己走向成熟、追求成熟的印记;是学生自己渴望正确、探求真理的标志;是学生自己求索人生、完善生命的足迹。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摩,才使鹅卵石这般光滑剔透”。面对学生的“叛逆”,教师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要善于从学生的“叛逆”现象中发现他们自尊、自强、独立的要求和勇于抗争的品质,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如沐春风,这不是姑息迁就“叛逆”的学生,而是以无穷的魅力和有素的教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宽容地对待“叛逆”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心胸更加开阔、情操更加高尚。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宽容,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摒弃了陈腐的“师道尊严”,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采取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教育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当谎言搭上“善意”(29期)
下一篇:新课堂,如何构建新秩序(41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