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不离”好日子/181期随笔

时间:2023-06-22 11:54 作者:编辑部 编审:向宇


 

  “道”和“器”是中国两个哲学概念。道,即无形的法则或规律;器,即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永嘉学派坚持“道不离器”“道器统一”。代表人物薛季宣、叶适等人反对离物言道,提倡讲求有关国计民生的有用之学,开启了永嘉学派“言道必就事”、学以致用的思想和学风。

  本版汇集了集团学校老师的多篇随笔或工作记录,一些务虚从道,一些务实入器。因为从道,思维眼界持续拓展;因为入器,事务落地细节美好。

 

【读书】

 

我的私人藏书史

温州翔宇高中 叶玉林

  我最早的几本书是高中时祖父去内江为我买的,大约20年了吧,全是古典作品。一本《古文观止》,竖排繁体,平装,字体很讲究。一本《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的,9.8元,感觉不便宜。一本《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的,1100多页。当时快到高三,正要考课外名句,所以天天背,觉得很过瘾,到现在差不多忘光了,但还有一句诗“千竿竹影乱登墙”,觉得很生动,简直就是儿时夏日乘凉的景象。一本《唐诗三百首新编》,也是岳麓书社出的,当时班上有位姓徐的同学,天天公然背诵他那本平装的《唐诗三百首》,后来我也有了,觉得比较他的好,嘿。还一本《宋词三百首》,因为书不在手上,忘了出版单位,但这是我认识词的启蒙读物,觉得词参差错落,别有风味。

  祖父生于1930年,于1940年代完成了初小教育,期间读过几年私塾,我因此知道他的老师梁秀才——一位在抗战期间让学生写文章分析为什么日本必败的老师。我的第一批藏书,大约也要花100元左右吧,这可见祖父的心志。

  之后呢,我就记得高中时代最早读完的一本小说是《三国演义》,后来买了一本,搞丢了,还从仅有的口粮中省出了点钱买了一本《史记》,岳麓书社,白文本(纯文言),22块。所以,要感谢岳麓书社的普及之功,到现在,一本岳麓版的《红楼梦》,也只要十四五块钱就可以买到。

  这一段时间,我深刻地受语文老师的影响。阅读上,以古典作品为主,也作了几本笔记,关于古代文化和文学的,但意识有限,没有走得太深,只能算是播下了一颗种子。学习历程上,分班选择文科,大学选择中文,都与老师的影响有关。

  前些时间和海舟谈及家学渊源,想起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学建筑,梁思永学考古,光这个选择,没有超拔的眼光便不可为。那一代在极具风险的环境中开拓的学人,差不多都家学渊源。但我们这代人,大约就没有几个有这个了,至于最底层的教育者,只能是自己筚路蓝缕,像我有这样一位祖父,已经很幸运。很多如我一般的七零后,最早的阅读通常是黑白的连环画和蹲茅坑时翻看的各种有字的纸片。初中时偶有一次带了一本厚厚的《红岩》回家,还得意地给父母说这小说如何如何好,没想到就因为是小说,被老妈骂惨了。哎,没渊源啊。

  在我的阅读史中,另一个颇为幸运之事是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老师我都很喜欢。小学郑老师,我已经很久没看到他了,那时在蜀丰小学,我注意到老师办公室到了新一期《红领巾》,那时胆小,不敢说想看,放学后就假装有事在学校门口逗留。老师走时看见我,就回办公室拿《红领巾》给我看,很有默契啊。我至今想不起为什么有这默契,大约是平时流露了读书的渴望吧,但还记得的是小学入学时,郑老师在语文书彩页上写下的我的名字——葉毓林。好神气啊。

  我之有一点自觉的爱书意识,大约也在高中。老家有一位二阿公(祖上客家人,称祖父为阿公),按祖父的说法,书读得好,就是人太老实。后来他得了全身发抖的病,为他人写的追悼用的斗大的字也仍遒劲有力,轮到他去世的时候,二阿婆居然把二阿公读过的书全烧了,我放学回家,抢出几本来,都是桐油浸过的双层页面的书(很好烧啊),有几本高小教材,还有一本二阿公的笔记本,一律小楷,很好看。我还从祖父那里得到了缺了一本的一套《中华字典》,记得好像是民国三年出版的。但是,它们都不见了不见了不见了……

  这样,高考了,到快二十岁的时候,我的阅读史仍差不多是空白,但据说在那时的学生中,也算读过不少了,对时代和个人而言,这恐怕都是一种不幸。我的生命流过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却与我无关,直到多年后读海子,读北岛,读老威,读史铁生,读一些不必提名字的作者们的文字,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残存在我的生命中,回味一生。

 

31.jpg


读书是幸福的

监利新教育 徐国喜

  我还深深怀念曾陪伴我整个小学时光的那一本本连环画。那时每到假期,我的父亲就会带着我去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之中,我惟独对连环画情有独钟。

  印象最深的是一套题为《阿信》的连环画,它讲述的是出身贫寒的日本女孩阿信奋斗求生,最终出人头地,成为大超市老板的传奇经历。儿时的我被阿信的朴实、真情、勇敢和坚强深深感动着,一颗“奋斗成才”的种子也在心中默默种下,暗暗生长。阿信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并将永远激励着我。

  我还深深记得初中时代读过的每一期文学读物。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为《少年文艺》的读书杂志。这本杂志里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童话、翻译作品等。杂志里所描绘的彩色的路途、绿色的麦地、红色的秋千、金色的水桶、蓝色的海洋……并非仅仅回荡在书中,它们也恒久地回荡在少年的心中。

  我依然还眷恋读师范时与图书馆相伴的美好时光。图书馆里藏书丰富,为了能和它亲密接触,我向学校申请,成为了一名图书管理员。于是没课的时候,我就来到这里,在为同学们服务之余,得以静静享受难得的读书时光。《家》《春》《秋》《日出》《简·爱》《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荆棘鸟》……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本本中外名著,每一本都认真地做着读书笔记,并保存至今。它们滋润着我的师范时光。

  为什么那一本本连环画、一期期文学读物、一本本中外名著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它们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滋养并陶冶着我的精神与灵魂!

  在生病住院期间,始终陪伴着我的则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在身体难受的时候,就仿佛会看见一位豁达乐观的智慧长者,身披蓑衣,脚蹬芒鞋,拄着竹杖,面带微笑,潇洒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书是一杯蜜,是辛勤的蜜蜂采千百朵花的精华制成的;书是一杯茶,只有细细品尝,才能透过苦涩,品出香甜。我愿始终在和古今中外的贤者智士的共语中,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文苑】

 

人生小满

永嘉翔宇小学 汤汤

  今日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一大早打开微信,看到家族群里发的一张图片,青翠欲滴的树枝树叶上缀满雨滴,其间一小段文字让我深有感触:


小满未满

正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惟愿接下来的日子里

小有所得,小有所满

生活无恙,健康平安

小满正当时,万事皆可期

 

  这段文字道出了我的人生追求。已至不惑之年的我,生活也好,工作也罢,都已过了那种狂热追求的状态。在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生阶段,想得最多的,就是生活无恙,健康平安。

  中国有句有名的俗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孔夫子也说“过犹不及”。是的,万事万物都要讲究一个度,过了,说不定就出现不好的结果。人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与学生相处,不能总打成一片毫无界限;与同事相处,要恰到其分不能越俎代庖;与朋友相处,要互相温暖不能无限索取;与亲人相处,不能恃宠而骄没有分寸。小满未满,这是相处之道中最舒适的状态,能进退有度、取舍有度。只有把握好了尺度,才会让自己不偏不倚,处在社会之流中如常行进,而不是被激流拍上堤岸或卷入淤泥。

  生活不易,想活得精彩更不易。因此,小有所得,满矣;生活无恙,满矣。

 

空空记

■  麦田

  放假这段时间,我在公寓里,躲避太阳,躲避梳洗,躲避出门,躲避交往,可以说又成功地改写了懒惰的底线。为了不起床,几乎可以不吃不喝不动,退守到一方被子下,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自己。只有当饥饿感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胃。

  我所说的饥饿,除了胃的饥饿,还有心灵的饥饿:对时光流逝的不满,对一柜子杂乱衣服的嫌弃,对美团的美味的怀疑,对明天上班的担忧……这些,都让我处于间歇性的饥饿感中。

  朋友约我出去逛街,我说我不想逛街,其实是我不想洗脸不想洗头,蓬头垢面的又不好意思出门,她傻傻地以为我真的不爱逛街。她说你老这样躺着会躺出问题的,其实躺着根本不是问题,我的问题是“懒”不是“躺”。我懒得告诉她真相,真相会伤害彼此。

  前段时间,基本上天天听李翔知识内参和薛兆峰的北大经济学课,交了好多智商税,我也同意知识是需要付费的,买各种书,订阅喜欢的杂志,听喜马拉雅上的课程,打开“得到专栏”……忙得不亦乐乎。可是,那些下载过的学习过的密密麻麻的课程,现在想来,还是一头雾水,一无所知,我都怀疑我当初有没有真的听过。买单交点知识税,本以为会收获多多,结果似乎和购买衣服差不多,购买时激情澎湃,过后束之高阁,还是不能用不能穿。一个普通人想要崛起是该有多难?感觉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改变,除了眼袋和皱纹日渐活跃……那些专家们,煞有介事地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告诉了我,然后又说,别人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花了钱,消除的不是饥饿而是时间,购买的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仅此而已。

  电影里,一条狗都知道他的使命,我还在寻找我的使命。我会惊慌失措地躲避一只耗子,会毫不犹豫地踩死一只蟑螂,不屈不饶地追踪一只苍蝇,但能和一群蚂蚁和平共处。可是,这些也不能算是我的使命呀!无聊时,我会跟着蚂蚁在客厅里散步,它们好像和我一样没有想好要干点什么。后来我发现它们的行走路线很固定,把客厅分成一条一条的路线,去厨房垃圾桶的路,去卫生间的路等等,都是连成线在走,基本上没有不听话的蚂蚁乱走,除非我用一粒粒的冰糖来引诱它们,让尝到甜头的蚂蚁在洗手台上爬来爬去,给它们设置一条条坎坷的路。后来,冰糖突然没有了,它们会在附近转悠很久,甚至还会爬到马桶盖上去寻找,自己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它们是一群在岁月中虚度时光而不自知的蚂蚁。它们永远都不知道,像梦一样飘忽的冰糖,不是努力就能吃得到的。它以为它寻找到了使命,其实只是别人手指中的一个玩笑。

  蚂蚁不在乎别人,感受到自己莫名其妙地陷入了空空的路途,然后安静下来去寻找下一条要走的路。空空如也的我,也要继续去探路呀。

  

【场馆】

 

与昆虫有关的小事

监利中学 郭艳丽

  周二下午五点半,来自湖北蕲春的四十多位老师在彭校长等领导陪同下参观昆虫博物馆。从老师们频繁的提问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兴致高昂,对展馆的赞赏溢于言表。

  当我解说完南美洲闪蝶与环蝶之后,其中一位老师向我提问,蝴蝶效应里的蝴蝶,具体指的是哪一种蝴蝶?这个问题在我翻过的所有书中都没有答案,包括蝴蝶效应的创造者爱德华博士都不有曾过明确的说明。这位老师在问的时候表达有些间断,连说了两遍才表述清楚。

  趁此间隙,我脑子想着要如何作答。瞬刻间思绪一闪,我回答:“蝴蝶效应里的蝴蝶,不是专指哪一种蝴蝶,重点是在蝴蝶的翅膀,就是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里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从而引起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指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连锁反应。”说完之后,我能感受周遭老师们赞许的神色。提问老师又说:“原来说的是南美洲的蝴蝶呀。”“是的,我们刚刚欣赏过的闪蝶,就是南美洲蝴蝶的代表。”“说不定就是闪蝶呢。”旁边的老师随声附和着。这一关,总算是过了。在博物馆工作,还真得持续学习,否则真是太尴尬了。这让我又想起了另一段小插曲。

  那是一次重要聚会,在本市最豪华的酒店,活动汇集了本市教育界、文学界、书法界许多知名大咖。不知道无名小卒的我怎么会被他们拉了过来,反正这种场合,我打定主意少说话多吃菜。席间宾客们谈笑风生中妙妙语连珠,氛围热烈又友好。

  突然飞来一只苍蝇,嗡嗡嗡地叫,众人的注意力全部转向了苍蝇。热闹的场面片刻间冷却了下来,气氛有些奇怪。其中一人起身要赶走这位不速之客,就用手挥舞了几下,苍蝇不仅没有要走的意思,还撒娇般的叫得更欢了。这人不甘心又挥舞了几下,却适得其反地把苍蝇赶到了大餐桌中间。

  众人大笑,赶蝇者略显尴尬,就把注意力转向了我:“郭艳丽,你不是昆虫专家吗?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消灭苍蝇最好?”作为昆虫馆的一名管理员,我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怎么回答?是找来它的天敌——蜻蜓和螳螂,还是用杀虫剂喷死它,或者是用电蚊拍电死它?这些好像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众人视线都望向了我,我不得不开口说话,于是,我开始慢慢地说,一字一句,因为我还在思考接下去该怎么说。我说到,作为一名昆虫爱好者,看到苍蝇之后,我想到的是,这也是一条命,既然都是生命,那它也和人一样,都是地球生物,所以面对苍蝇,我想的不是杀死它,而是怎么与它和谐共处。

  是不是有点痞?哈哈,他们也无话可说了。

  

【实践】

 

写作教学效果的突破之路

  四月十九日温州翔宇初中部语文教研中心在月度“改进我们的写作和写作教学”主题会议上,设置座谈环节,请老师在“分享我有效的作文教学体验”“我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在作文教学的组织、督查、互动方面的建议”三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发言。以下是“分享我有效的作文教学体验”话题的发言摘录。

  崔明健:一、作文教学方向正确很重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晰什么是好的作文。二、初中三年的作文序列化教学的尝试很有意义,可以尝试。三、作文教学对于优生而言意义更大,优生的作文精品化打磨很有必要。

  刘安琪:我首先是上作文指导课,然后布置写作要求,学生习作收上来后,我进行整理,再下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学生们能发现同伴习作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与方法,作文再回到作者自己手上,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再上交我点评打分,这样形成了有效的一次作文训练闭环。我认为好处很多:学生不容易发现自身的习作问题而容易找出他人问题,借以反思自我;打破作文读者单一的壁垒——传统的批改方式只有老师一个读者。读者多了,兴趣来了,促进了下次写作。

  侯巧彦:一、写作需要生活经历。经历酸甜苦辣,就有不能不说不可不写的写作冲动,我认为很有道理。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可以借助读书这个途径,这样阅读和抄录就成为有效方式。二、我们只关注考场作文怎么完成。在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系统性有待加强,可按文体、话题、或者开头结尾等环节进行系统训练,这需要语文组全体合作。三、导学案设计中,将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的“写”,设计进去——评论、续写、缩写、改写、片断写作设计进每日训练案。

  谭敏:一、平时多写,如果发现全是抱怨类即时引导如何用文字记录生活;二、跟着名家学教作文,自己不会就买书来,按照名家的方法直接去教,适当修改;三、升格很重要,给予修改意见和方法,升格后再给出意见,形成一篇整文。

  刘岩: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机会。有时我这样布置周末语文作业:写一篇随笔或一面摘抄。开始我觉得学生都会选择简单的摘抄做,出乎意料的还是有不少孩子写随笔的。在作文批改方面,我的做法:定时写作,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先讲批改要求,再让学生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互批、互评,学生自己参照点评意见修改后上交,然后,我批阅打分数,发现大部分学生点评得很认真。

  林云霞:基本上每次考试前的一节课我都是讲作文的——大部分是讲评上次考试的作文。基本流程就是:审题,立意,取材,本次作文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佳作点评,有时间的话就读1—3篇优秀作文。我两个班都有随笔本,不定时写,不限题材但字数要达到600字以上。每次批改之后会抽课堂边角时间或晚读时间来朗读、分享优秀的随笔,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因为同学的随笔里有同学(或自己)。我班级投到《水心》的作文大部分从随笔里来。我一般不能在随笔写作的一周内完成批改(真的是没时间),所以选择在下次写随笔之前来分享随笔,学生带着心理刺激来写,会投入很多。

  杨潇潇:结合学情,从随笔入手,启发学生如何用文字语言来记录日常生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随笔来积累写作素材,这样考场作文才不会发怵。至少两周一次写作训练,积少成多,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提升!

  邹小红:在讲课文中随时指导,教会学生要有“拿来主义”的意识,例如写自己的心情放松了,可以借用鲁迅先生的《社戏》中的“我的身体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每次考场作文我一定至少用一节课讲评,分享好作文,指导失分的典型案例,互改后升格。然后,作文整理成集。

 

监利新教育潘传华老师谈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活动设计——

  深度学习活动设计要体现三个方面的“深度”:一是认知的深度,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需要运用高阶思维;二是参与的深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为之;三是结果的深度,通过学习达至理解、迁移以及发展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把握好这三个原则,我们在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路上会越走越远!

 

淮安外国语学校安澜客老师谈如何调动写作积极性——

  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初一同学,写作教学首要任务仍是激活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不是指导章法技巧,开始就做仿作训练不可取。曾经遇到一位“写作恐怖症”男孩,一到写作课就抓耳挠腮,无话可写。执教人索性放手,让他不必按主题要求写作,就从喜欢的童话下手,喜欢啥熟悉啥自由发挥。从不足50字,到密密麻麻两页纸,男生用了一个多学期。到初二后,稍经点拨规范,孩子就可以轻松完成考场作文了。而且,描写很生动。


责任编辑:林云霞


上一篇:生活的解释(178期)
下一篇:徒步/181期文学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