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慢行者(166期)

时间:2021-09-11 08:40 作者:王灌南 编审:向宇
智能时代的慢行者

  智能时代,生活越发便捷。扫码点餐、在线挂号……这些智能服务在无形中成了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障碍,他们被称为“数字鸿沟”中的“慢行者”。这对于我们思考智能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你说我说】

用爱填满数字鸿沟
淮安曙光小学部  施群
  随着社会日益数字化、智能化,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利,与此同时,上了年纪并且不接触多媒体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却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科技的高速发展不应是智能时代的一道数字鸿沟,而应成为一道方便老人生活的数字桥梁。
  “八旬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等话题频上热搜,引起大家的关注。数字化时代,移动支付、扫码通行、网络购物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这一切都依赖于网络和电子设备,对于不会操作这些设备的老年人,生活不但没有便利可言,反而是寸步难行。
  如果“数字鸿沟”不可避免,那就应该为老年人留下一条可供他们自由通行的“绿色通道”。这是时代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给予老人的关怀。如何帮老年人填平“数字鸿沟"?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层面,应该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不一味的追求数字化,在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的过程中,多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着想;老年人也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学习智能化,体验数字化社会的便利;从年轻人自身来看,在家里要积极帮助父母和亲人学习智能手机挂号、扫码等,出门在外遇到不会操作的老年人也要及时提供帮助。社会各方携手努力,为老人消除生活中的一个个“数字鸿沟”。
  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用爱去填满“数字鸿沟”。毕竟,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家家都有老人。

与时俱进的他们
枣庄翔宇中学  银政
  老人不会扫码支付,不会网上购物……类似的新闻报道充斥在外面的周围,但我认为这只是老年人群体中的少数现象,是被没提刻意放大而博人眼球而已。
  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转变,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全球之最,中国城市老年人基本上是人人一部智能手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他们经历了中国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他们睿智、勤劳,正是由于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如今富强的中国。对付一个小小的智能手机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我的母亲年近七十,手机比我玩的还溜。微信群几十个,朋友圈一天发个好几条,网课报了好几个,抖音刷起更是听不下来,每到春节,“红包来了”的提示不绝于耳,压岁钱都开始用手机发了。她周围“沉迷”网络游戏的更是不少,象棋、掼蛋、围棋……还怕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玩友,网络那么大,在家就能玩。现在的视频电话更是彻底彻底让喜欢煲电话粥的她们放飞了自我。以前一分钟几毛钱,现在只要有网络视频无论多久都是免费,相隔千里的亲戚朋友每天都能面对面。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你们的周围不会缺少这样的老人。
  人类的模仿和学习的刻在骨子里的天性,与时俱进的老人是如何出现的?一部分的自学成才,和大部分的子女教导。没错,父母教了你半辈子了,你也应该来“报仇”了。爱心与耐心!不要因为教了几遍,耽误了你“宝贵”的几分钟而不耐烦地大发雷霆,指责他们“怎么教了这么多次还不会啊!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我说几遍!”想一想当你牙牙学语的时候,教了你无数遍,当听到你喊第一声“爸爸妈妈”时候他们的心情。多一点陪伴、多一点耐心,当初你是孩子,现在他们是“孩子”,拿出你对自己孩子十分之一的关爱就足够了。

请为老年人留一条“慢行道”
枣庄十八中18级翔宇1班  甘雨田
  “你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后浪》中如是说道,但“你们”是谁?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青年在乘风破浪,而老人在隔岸观望。
  于我们而言,信息化意味着智能与便利,而对于那些“数字鸿沟”彼岸的老人呢?或是因没有智能手机而无法出示健康码以致无法乘车的无奈,或是冒雨交付医保却被拒收现金的茫然,抑或是因年迈只得被家人抱起进行人脸识别的尴尬……随着“白发浪潮”滚滚而来,诸多问题也迫在眉睫,即将突破3亿的老年人口和仅占10.3%的老年网民存在巨大落差,我们需要也必须要做些什么。
  白岩松曾在《新闻周刊》“老”难跨越的鸿沟一期说到:“时代发展那么快,谁也阻止不了,自然会有跟不上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多开几条路,让掉队的人也有路可走。”江苏无锡火车站的“无健康码通道”得到了众多网友点赞,“一个城市的温度在于它怎么对待被遗忘的少数人。”网友的评论一语中的。国务院相应出台的规定更是为这份温情提供制度保障,给老年人开辟了一条“慢行道”。
   而这条“慢行道”并非让老人与现代科技隔绝,而是与时代的发展同行,“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都在同一条路上紧密相依,虽行驶速度不同,但都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行。
     一方面,不仅不让“智能”变“只能”,更要让“智能”更“智能”,让科技再“傻瓜”一些。或是像上海某医院在地上所贴的巨大标识,或是像某app特意推出的更为简洁方便的“老年模式”。若发展的“东风”再强一些,再暖一些,处于“边远地区”的老人便也能感受其温度。
     另一方面,要发展社会合力,以情为桥,无惧沟壑。北京海淀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展开了“科技助老”活动,老年人很难学习新技术,因而更需要有人去帮他们。或是地方政府社区部门,或是公益组织,学校活动,若人人都是“有一份光,发份热”,这个社会就不仅有科技的强度,更有人性的温度。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不应该有任何一个人被抛弃,“等等老人”并不是要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是为他们开一条“慢行道”,让他们也能沐浴着时代发展的便利,走在康庄大道上。

多了旁白,多了温暖
枣庄市十八中19级翔宇2班  张彬
  因身体残疾而被困轮椅上的史铁生曾说:“身体残疾怎能禁锢一个渴望远方的心?”但是在这越来越智能的信息时代,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深阅读取代了浅阅读,在这外出时离不开手机的时代,使用智能设备的障碍却更加冰冻了残疾人的这颗心——
  看新闻、点餐、网购,在我们看来再简单不过,只需我们在手机上动动手就能快速完成。而对于一些有视力障碍的残障人士,以及一些有听力衰退问题的老年人来说可谓是“望尘莫及”。就这样,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便利我们的同时,仿佛在这些“慢行者”面前又放上了一座不可翻越的峰峦。
  难道智能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之间真就不能达到一个平衡吗?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一山横伫,总会有当代“愚公”致力移山。不久前,手机系统软件推出了一项新的功能——旁白,为视障群体带来了一声福音。旁白,顾名思义,当你打开这项功能后,系统就会自动读出你所点击的按钮。“设置”、“返回”、“无线局域网,信号强度3格”,清晰流畅的语音提示使人不禁感到好像有一个播音员就在身旁。在这种模式下,还能够自定义语速和灵敏度,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性化的设计。而最关键的是,这种操作方法也简单易懂。我学习了一会后,也可以在完全闭眼的情况下像平时一样了解最新的新闻。“旁白”,如同一股暖流消融了视障人群与现代智能社会之间的冰层,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然而事实上,我国有几千万的残障人士和过亿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他们身体上的痛苦可以通过药物来缓解,但他们被越来越智能的社会越来越边缘化的心寒却不为人知。之后,我又在网上搜索了助听器、轮椅等残障人士所需要的辅助器械,我惊讶的发现这类器械不仅价格昂贵,操作更是比“旁白”困难得多。
  记得有个视障网友这样说:“作为一个视障者,听到旁白的语音时,心里十分感动,终于有人注意到残障人士这一小群体了。”我看到后,心里有种莫名的温暖与感动,因为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众多政策保护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科技公司也为其研制了许多类似“旁白”的智能辅助工具;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让出盲道,或是捡到助听器后焦急的找还失主,或是帮助坐轮椅的人上一个缓坡。
  我又打开了“旁白”,听着这充满安全感的声音,想着智能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可以融洽,“慢行者”们会与我们一同而驰,心中多了无穷的温暖。

那个老人
淮安外国语20级17班  唐宇尧
     那个老人,淹没在智能时代的洪流中,无可奈何,不知所措……
     周围的人面相觑,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捧在手中的一部部智能手机。面容表情僵硬苍白。或许在这个年代,数字主宰了一切。
     是幸还是不幸?
     故事发生在那个下午,因鱼刺卡喉,我与父亲去医院挂号。由于在手机上提前挂好号,我们排在预约取号窗口。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发已花白的老人,很是清瘦。眼皮套拉下来,手臂上长满了老人斑。
     到老人了。他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有些掉色的皮夹,仔细翻找着,最后抽出一张医保卡,有些拘谨地递给工作人员。
     “对不起,我们这里是预约取号,您有带手机吗?”前台人员问道。
     “手机?”老人有些疑惑,“有,有……”他急忙掏出自己的手机,却是翻盖式的老年手机。
     “那你得去门诊部那儿,我们这里不挂号,门诊部的窗口挂号。”工作人员有些不耐烦,阴脸道。
     老人的神情从疑惑,转至惊诧。他站在那儿,有些茫然无措,扯着自己的衣角,风阵阵吹来,老人的白发打着哆嗦。
     “快点呵,我孩子发烧呢!”后面有人催促道。老人方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失落地让开,孤零零地站在一旁。
     偌大的医院,没有人关注这个被时代抛弃的人。
     所有人,都在低头,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乐趣。
  或许,这老人与时代的鸿沟,已无法跨越。数字带来的便利如太阳,可惜这老人,却享受不了一丝灿烂的阳光。
  或许我们应该好好的想想……

【社会百态】

人民日报海外版:智能时代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从容?(节选)
¨ 潘旭涛
  最近,一段视频引发社会热议。视频里,一位老人冒雨去交医保,却被告知不收现金。
  智能时代,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从容?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增设“一键叫车”功能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根据民政部公布的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亿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大事。
  出行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事项。“不少老年人感叹外出打车太难。约车软件不会操作,只靠招手打不到车,线上支付又搞不定。”资深媒体人高严表示,网络时代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出行需求。
  为优化老年人打车出行服务,《实施方案》提出,保持巡游出租车扬召服务,对电召服务要提高电话接线率。引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鼓励提供电召服务,对老年人订单优先派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重要商业区等场所设置出租车候客点、临时停靠点,依托信息化技术提供便捷叫车服务。
  事实上,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了尝试“一键叫车”。9月28日,由上海市政府主导的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APP上线试运行,实现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叫车。
  线上叫车时,乘客打开“申程出行”APP,按下醒目的“一键叫车”按钮,无需输入目的地,即可进行呼叫。“申程出行”还在线下建立了200个出租车候车点,市民只要走到候车点,按下一个圆形按钮,周边的巡游出租车就会收到提醒。此时,候车点的屏幕会显示叫车进展。
  为鼓励出租车司机接单,“申程出行”会给司机额外奖励。“我们接‘一键叫车’单子比较积极,很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得到奖励。”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只要市民按下‘一键叫车’,附近出租车司机就会主动抢单,每接一单,司机可得到6元的奖励。”
  但也有司机反映,线下“一键叫车”时,乘客不留电话号码,司机无法及时联系乘客,担心会空跑一趟,这影响了接单积极性。
  目前,不少线上平台也在优化老人叫车服务,降低操作难度。如滴滴出行陆续推出了“代叫车”、“关怀模式”、“亲友代付”等功能。老年用户可以打开“关怀模式”,在“关怀模式”下,页面变得十分简洁,字体变大,用户只需要输入目的地,然后按下“确认叫车”键即可。对于没有网络支付账号的老年用户,亲属朋友可通过“滴滴亲亲卡”绑定老人滴滴账号为其支付车费。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蔡团结表示:“要保障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没有手机也能打车。我们要求各地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充分发挥95128等电召服务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或者即时叫车服务。”
保留人工服务窗口
  公园、医院、银行,这些老人常去的场所,正在陆续关闭人工服务窗口,改为线上办理业务。“想去公园,要微信上提前预约,需要选日期、填电话号码,填身份证号,最后还要生成二维码。”家住湖南长沙的尹阿姨说,她今年72岁了,要是没有女儿帮忙预约,她去趟公园都成了难事。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要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概括地说,就是“两条腿”走路,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要有一个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的阶段。
  《实施方案》提出,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各大医院普遍引入了线上挂号,因灵活便捷受到欢迎。但不少老人不熟悉线上操作,陷入了挂号难、甚至挂不上号的境地。
  针对这一情况,《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亲友、家庭签约医生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医疗机构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
  目前,有些地方已经着手改善医院挂号服务。10月23日,四川省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设立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要为老年人保留人工服务窗口。
  不只医院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实施方案》还提出,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并向基层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实体办事大厅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合理布局,配备引导人员,设置现场接待窗口,优先接待老年人,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办事体验。
  关于《实施方案》的核心,赵辰昕表示,“简单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在涉及民生的领域,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传统的方式还是要保留的。”
不得拒绝纸质票据
  相比“纸质版”,电子票据、凭证、货币更便捷,因此不少场所采取了“无现金”、“无纸质”的方式,这给不少老人带来了烦恼。
  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困扰着一些老人。有些老人因不会在手机上操作“健康码”,被公共场所拒之门外。对此,《实施方案》提出,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和场所要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做好服务引导和健康核验。
  “哪怕是小众的需求,我们也要充分尊重,这体现出社会的包容度,也是我们制度优势所在。”赵辰昕说。
推出更多适老产品
  《实施方案》提出,“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吸引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了老年人消费市场。
  今年“双11”购物节期间,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的“老人机”销量猛增。11月11日凌晨短短半小时内,京东平台的手机销量迎来突破性增长,其中,以“老人机”为关键字的手机成交额同比增长185%。
  华为、小米等品牌的部分型号手机,为老年人设计了简易模式或极简模式。在这些模式下,手机首页会被微信、短信、电话、天气等最常用的功能图标铺满,这样一来,老年人不容易按错按键。针对老年人视力减退的状况,“老人机”还配备了读出电话号码、念出短信等功能。
  除了智能手机,还有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进入市场。
  在重庆市璧山区中铁任之健康城里,老人们身上带着一张银行卡大小的白色卡片,这张卡片可以说是一张“万能卡”。老人们只要轻轻一刷卡,就能自由进出社区,在社区里用餐、消费,还能进行健康检查、上传健康数据、调取健康档案。小卡片的背后是一个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平台将社区门禁、餐饮系统、物业管理、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等多个子系统打通融合。
  这张小卡片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定位呼叫。卡片上有一个醒目的蓝色呼叫按钮,一旦遇上危险,老人们只要按下这个按钮,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就会迅速锁定老人位置并调取老人信息。借助社区内的高清摄像头,工作人员可以立即查看现场情况,并联系附近的安保及医护人员赶往现场施救。
  在保利养老机构中,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熹”受到老人喜爱。“小熹”是一个热心、可爱、讲礼貌的小朋友形象,它智能陪伴老人,同时具有学习属性,可以兼任老人的健康管理师。
  保利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力力表示,“我们注重老年人在智慧养老场景中的接受能力和情感诉求,为他们构建一个便捷有趣的安居之家。”(摘自新华网2020年12月2日)


上一篇:黑暗中可见(158期)
下一篇:倾听的耐力(169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