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新闻规范

时间:2013-04-17 15:13 作者:向宇整理 编审:李玉佩

 

  新闻差错增多,“失范现象”频现,是关系传媒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大问题。
  据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的统计,全省地市以上纸质传媒的差错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传媒的增多,新闻有失规范的、缺少新闻要素的报道并不鲜见。
  这种现象对于提高新闻质量,提升传媒品位是有害的。新闻差错增多,“失范现象”频现,说到底是关系到一个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和其生命力的大问题。

 

    人名地名有学问

  缺少真名实姓的报道是新闻的“硬伤”。去年某报发了一篇题为《大连老人旅游奇遇记》的通讯,文中称这位老人为“刘大爷”,读下去通篇找不见“刘大爷”的真名实姓。在生活中称长辈为“刘大爷”、“张大叔”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如果直呼其名,就有一种不尊重长辈的感觉。可是在新闻稿件里,就必须把真名实姓写清楚。这点新闻的常识,想必学新闻之初师长都讲过了。有的同仁说,这是小毛病,不影响稿件的质量;有的还说这是小题大做,多此一举。如果我们的新闻经常出现这些“小毛病”,那就是新闻的“硬伤”。“硬伤”不医治,恐怕新闻这个行当的“饭碗”就保不住了。
  “小毛病”,关系到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也关系到新闻同文学的根本区别。文学可以创作,可以编撰一个名字,然而,新闻必须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编撰出一个名字的假新闻见诸报端的教训再深刻不过了。从这两点来看,新闻没有真实姓名的“小毛病”,也就成为新闻的“大毛病”了。
  简单的地名称谓也很有学问。通篇看不见“事件发生在具体什么地方”的有之,只写“一个村名一个单位名,不知它隶属哪个地区哪个系统”的有之,只写“一个笼统的地区名不写具体地名”的也有之。辽宁省一家媒体,在一报道中提到“大连广鹿岛”。这样的地名称谓对了解情况的人来说,觉得可笑,对不了解实情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大连有个三山岛,现在又有广鹿岛了,广鹿岛怎么从长海县分离出来了?新闻报道对地名使用这样的称谓,不仅说明作者新闻写作的粗糙,也反映出作者缺乏地名隶属关系的常识。凡是提到一个乡镇,必须说明这个乡镇是隶属哪个县、市的;提到一个村,就应告诉读者这个村属于哪个乡镇的。  由此可见,就是被人们看作最简单的地名称谓,也是很有学问的。 

 

    肩题和主、副题的关乎大

    
  媒体出现的“失范现象”,还表现在编辑对新闻肩、主、副题的处理上。
  肩题也称引题,它是起引领作用的,一般来说要虚一些;主题应是这篇报道的核心、主旨;副题是解释主题的,一般情况下应该实一些。在传媒日益增多的今天,将引题标成副题,将副题标为引题的屡见不鲜;而把主、副题标颠倒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现今消息和通讯的标题混同一团了,消息标成了通讯的题,而通讯又标成类似消息的题的事,颇为常见。没有规矩,何成方圆?新闻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是在新闻规范的前提下实行的,特别是党报更要强调这一点。
  说到新闻标题的规范,这里还要讲一下新闻标题的准确客观。特别是不少新闻标题,乍一看挺不错,可是细一品评就觉得变味儿了。
  举两例:某报发表一篇通讯标题为《告诉你真实的“水情”》,不细看觉得这标题挺有味道的,然而仔细想想,就觉得不对劲了。题中“真实”二字有必要吗?告诉你真实的“水情”,好像过去我们涉及这个城市“水”的报道不够真实,还隐瞒了一些实情似的,这回是告诉你有关“水”的实情了。某报《破解农村垃圾之谜》,这个“之谜”带来了悬念,可是再推敲一下,觉得太玄了,农村垃圾散乱,就是缺乏管理,哪来的“谜”呢。标题上的“之谜”、“揭谜”的字眼达到随处可见的地步,给人轻飘之感。

 

    口语和书面语有区别


  新闻的不规范,还表现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滥用。我们提倡新闻口语化,是指要多用群众语言,读起来流畅易懂,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下,新闻是绝不允许用口头语的,比如称呼领导的职务和涉及政务方面的一些提法,一定要用书面语。
   一些政务报道,特别是重大重要的政务报道,更要讲究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许多时候,用口头语的简称,自然俗成,大家都明白,谁也不挑理;但是形成文字,将口语变成书面语,在文理、文法、概念上就不允许了。这是一个严谨、严肃和新闻常识性的原则,决不能掉以轻心。下面我们用关于党的十七大新闻报道中的三个用语问题的实例,作一阐释。
  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在会议期间的议事方式是“讨论”不是“审议”。在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有的媒体出现了“代表们审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提法。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表述。因为党章没有代表“审议”的规定。代表们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围绕各项议题发表意见,不能称为“审议”,而应称为“讨论”、“议论”。
  简称“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大精神”的书面语有失规范。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十七大报告”、“十七大精神”的说法不仅很流行,而且在各媒体出现的频率很高。据上海文新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发布,2007年10月中国十大流行语中居前两位的即“十七大报告”、“十七大精神”。
  “十七大报告”,是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十七大精神”,是指上述主题报告和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等相关文件和决议精神的总称。这两个口语简称的含义是明了清楚的,作为口语的表述也是可以的。但是倘若作为书面语的话,就有失严谨、有失规范了。
  面对缺乏新闻常识性的报道、缺乏新闻的最基本要素的报道频频出现在纸质媒体上的状况,我们应当强化培训,特别是对青年记者的培训。另外,编辑、校对等多个部门多道关口,应当努力堵住这些看似小的失误。  ——来源《新闻战线》  

 


上一篇:基层通讯员提高采写能力的抓手
下一篇:《华尔街日报》新闻写作技巧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