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宝应县实验小学周信东老师登上《小学教学》杂志的封面,并向全国读者介绍了自己立足儿童进行语文教学的探索。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实小在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才校长的引领下,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有一群执著教科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扬州市教科研先进校的称号。
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
在宝应实小,所有的教师每学期都有一项硬任务,那就是要读完一本书。周信东告诉记者,全校范围内都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学校指定书目,老师完成阅读后,进行讨论。此外,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和承办一系列学习培训、教学实践、名师课堂观摩等科研活动。“银杏论坛”已经成为教师们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平台,据了解,学校开设了银杏论坛,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找一次机会把老师们召集起来,让他们讲述自己在教学中的“金点子”,而这些“金点子”不是大而空的理论,往往只是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如从儿童心理出发的前提下,如何上好复习课,或者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银杏沙龙”的开展也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沙龙活动,老师们交流的问题是不受限制的,可以是自己在阅读过程碰到的难题、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缺陷,也可以是当前教育热点,甚至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经验的分享。
“学导式”教学模式回归儿童
当下宝应实小以积极开展理想课堂研究,探寻有效教学模式为重点,其中陈士才校长倡导的“学导式”教学模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并于2013年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学导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先预习,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示,教师进行恰当指导的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模式,主要由预、展、评、练四个板块构成,在应用过程中,“四步”教学结构是一个螺旋上升式过程,展中有评,评中有展,而不是线性、割裂呈现的。
“学导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性。无论是预习题的布置,还是课堂上的展示反馈,教师都是积极的引导者、参与者,评价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此外,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不受课堂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学生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上课展示交流的时候,老师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让教科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孵化器
教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所以在宝应实小任教是幸福的,学校创设的这些平台让老师们获得了成长。学校每学年都会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将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有机融合。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是实践锻炼,对于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还可以总结、提炼个人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思想。在规划制定中,教师可以根据个性特色,选好发展的突破点,实现自我发展的跨越。
在2013年度扬州市第六批骨干教师评选中,吉祥等8位老师被授予“学科带头人”称号;唐龙妹等12位老师被授予“中青年教学骨干”称号;张立华等6位老师被授予“教学能手”称号;周信东等9位老师在市骨干教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陈士才校长再次被评为“扬州市中小学名校长”。目前,学校拥有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扬州市特级教师2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18人,市县骨干教师70多人。(文:陈高飞 来源:扬州时报)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