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下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赵本夫先生做客“书香河下,妙笔桐园”首期桐园讲坛,开讲《文学的视野》。本次活动由淮安市作协与淮安区文联主办,淮安首家女性文学团体——邱心如女子文学研究会承办。
淮安外国语学校朱建文校长、语文教研室程三宝主任等校内教师与众多文学艺术爱好者应邀前往。淮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明星致辞,他表示,举行此项活动,旨在让区外的著名作家走进淮安、了解淮安,为区内的文学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切磋创作、共同提高的同时,结识更多的朋友,寻求合作的机遇,加快自身的成长。
“学习创作的捷径是批判地阅读经典作品”
1981年,短篇小说《卖驴》获全国优秀小说奖。2008年《当代》杂志“长篇小说奖”评选活动现场,赵本夫的《无土时代》以6票当选。尽管著作等身,赵本夫真正为大众知晓还是在中篇小说《天下无贼》被冯小刚改编的同名电影热播之后。
从小生活在徐州丰县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赵集,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赵本夫说,上世纪70年代,当时县里的文学环境很闭塞,这样的环境对他来说有利有弊。弊是没有文学老师,没人指导。但利是因为他直接从经典作品中接触文学,对文学的理解反而抄了近路。“政治家求同,艺术家存异,作家从一开始就要追求一种不可替代性,你就是你自己,你不要和任何人雷同”,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经典,才不会囫囵吞枣,人云亦云。
在无纸化办公、创作的今天,赵本夫却拒绝用电脑写作,坚持传统的手写方式。在他看来,写作除了慢工外,还需要一种愚笨,一种坚守。“我不追求表面的辉煌,只想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数十年如一日地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我们耐不住寂寞,迫于这样那样的压力,去迎合、紧跟各种风尚,结果时过境迁,短短的几十年,作品都成了废纸一堆。”
中国当代文学正沿着正常的轨道强劲地崛起
从文学的边缘化谈起,判断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总体形势,赵本夫说,中国当代文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作家慢慢脱离了文学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服务那种狭隘的观念,文学作品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已经具有相当的自由度,不管从技法还是所反映的主题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代为作家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作土壤,今天的中国作家探索的话题是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作家无法企及的。那时候体裁非常狭窄,没有自己的发现,作品中没有多少深刻的内涵。“而今天,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探索的话题,跟世界其他国家作家是同步的”。
为什么当代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像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红色经典,比如《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等红色经典那样,被大家普遍看好?针对这个问题,赵本夫说,改革开放以后,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改变了作家、读者的思想观念。每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不是东西不好,是审美标准在变化,思想都是自己的,每个人的趣味都是自己的。”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为例,当年毛主席叫许世友读《红楼梦》,许世友放在枕头底下,读了30年也没读完。许世友不喜欢《红楼梦》;冰心也不喜欢《红楼梦》,审美趣味跟别人不一样而已。
他认为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大家没有达成共识,这很正常,它需要实践。“真正的好的文学作品,到了某个阶段,经过时间和历史沉淀、检验以后,还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它需要时间”。他希望有眼力的评论家多着眼于当代文学,沙里淘金,发现、推介真正优秀的经典作品。
行万里路看世界
赵本夫认为,“当我们看待历史,看待人类,看待生命本质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豁达,把眼界看得很开。我说的这么个东西,不管是文化的还是历史的,疆域的,还是地域的,一个作家要有开阔的视野。你可以不写那个东西,但你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有了这样一个参照,你再写这个小东西的就不一样了。”
与作协的朋友去边疆采风,一头扎进沙漠1000多公里,在大沙漠里一个井站住一晚上,正好傍晚看大漠落日。一进沙漠,沙漠无边无际,一个沙丘一个沙丘,一个沙峦一个沙峦,重复的力量袭着你,非常的震撼。“在城市一家一户,门和门离得很近,但是心离得很远。我们到了边疆或是到了一些地方,纯朴的东西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当时在新疆沙漠的时候,带了一些西瓜、哈密瓜,中间休息的时候砍开这瓜就吃了,你一块我一块,吃完了我们把西瓜皮往那一撂就走了。临上车的时候,当地的曹主席回头一看西瓜皮撂那了,他说停停停。停下来后他下车,把西瓜皮一块块捡起来,拢在一起。我就问,你干嘛弄这些。他说,老赵你不懂,沙漠里没有水,这几块西瓜皮,将来就可能救个人。将来谁走到这没有水的时候,他把这几块西瓜皮啃一啃,就能活下来。哎呀我听了真是感动。他为那个还没有出现的可能的落难者着想,那个人还没有出现,他就开始为他着想。”
后来他独自一人踏上旅途,不找当地作协,也不找任何一个作家朋友,拉个箱子就跑,没有目的,坐过火车、大巴、面包、拖拉机、摩的、毛驴车。戈壁、沙漠、荒原、山区,没什么目的,甘肃、宁夏、青海、贵州,都跑遍了。“前前后后我跑了5个月的时间。看哪里不错,我说师傅停下,我就下来了。一个小村庄,我就下来了,到人家家里找水喝,找饭吃,跟他们聊天,那感觉真是好,有很多很多的感慨。”他希望大家有机会走一走,做个旅行者,多去经历一些事情。
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补偿
赵本夫认为,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补偿。“任何一个社会,一个人生,都是有缺憾的。这就是文学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弥补他,要更好地向望追求,某种意义上,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一种追问。”
文学的精神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作者能走多远,决定因素是这个作家的精神很多高。这“精神”包括思想、价值、品味、秉性。他不是表面的,弄几个名牌穿啊,头发跟人不一样,他是内心的一种,真正的高贵善良,我觉得作家也有这种东西,他是决定一个作家走多远一个根本性的东西。
“真正好的作品,它的语言锤炼,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都缺一不可。”比如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写《告别三峡》,很多移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别前,有的人跪在江边,捧一抔黄土,有的人喝得酩酊大醉,从此与村里的人天各一方。上车后,有的人鼻子贴在玻璃上拼命朝外看,到了新家,茶壶放在桌上都找不到。对他们来说,家已经没了从前熟悉的味道,家不再是家了。很多东西就是这样无奈又痛苦。文学就是要深入人心,挖掘出很多潜在的问题,朝向人内心深处。
对比德国与日本对战争的不同态度,赵本夫说明了精神高贵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他说,当年唐朝强大,日本来朝拜、学习中国。茶道、礼仪这些表面的文化都做极致了,“但中国文化儒家思想那种包含、宽厚、仁爱,他们没学会。读过日本历史的人知道,那个国家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杰出的人才,但很难产生伟大的人。”一个面向星空的民族“不仅看到形象的眼前的这些东西,也应该看看更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如果大家在这方面加强,多一些修炼,视野开阔了,很豁达,我们的作品不可能写不好。”
从下午2:30到4:00,赵本夫以纵横中外、观照古今的眼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应该具备的视野,作家应该达到的境界。睿智的语言,丰富的精神内涵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开讲《文学的视野》
著名作家赵本夫先生
现场观众提问
书香河下 妙笔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