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恺爷爷,您好,我是《初中生世界》杂志小记者淮安外国语学校孟羽飞,请问您在晓庄师范上学时是怎样喜欢上诗歌的?”
“赵恺爷爷,您好,我是《初中生世界》杂志的特约小记者淮安外国语学校肖予淇,现在的孩子要看什么样的书籍?”
……
12月2日上午,著名诗人赵恺在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图书馆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初中生世界》杂志的特约小记者,来自淮安外国语学校的肖予淇、孟羽飞、唐乐轩、朱天一。当天9点,小记者们在指导老师吴寿健的带领下,和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一同来到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对赵恺爷爷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同时也开启了“媒体-名校-名人”文化之旅。
围绕诗人赵恺学习和创作的历程,小记者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诗人赵恺耐心地一一进行解答。当赵恺爷爷谈到自己在晓庄师范读书时,看完了当时图书馆所有的图书时,大家都发出阵阵惊叹,为赵恺爷爷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读书的精神所深深地折服。在中学生阅读方面,赵爷爷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自己的观点:“一、阅读就像攀登雪峰,每一本书就是一块垫脚石;二、中国人必先读中国书,中国文章要有中国文化的烙印;三、只读经典书籍,生命短暂,不能在不必要看的书籍上浪费生命。”
何为写诗的“苦与乐”?诗人赵恺认为他的诗行是用自己的身体里的血液流淌而成的。他列举了自己在创作有关“鹰”的诗歌的细节与感受,当年诗人被唐古拉山山顶4500米高处盘旋而上的鹰所震撼。那只鹰在山顶孤独地飞行,在饱受寒冷和饥饿的时候,依然充满斗志、自信、力量。他说,这些画面在不停冲击着他的视觉,他下定决定创作那只心中的“鹰”,于是回来后在孤独中经历漫长的构思。直到心中有一个独特的、清晰的鹰时,他开始挥毫泼墨,一首《鹰》在长时间的构思中一挥而就。
赵爷爷又转而谈到一个十分感人的小故事。有一次出差去泗洪的公交车上,一位农村年轻的母亲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她让孩子给同车的乘客背诵唐诗。当背到最后一句时,因为一时没想起来,那位母亲便掏出一块糖果,对孩子说:别急,孩子,好好想想,背出来妈妈给你糖吃……当孩子终于背出那首诗时,妈妈如释重负地露出骄傲的微笑。这就是诗的中国,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的诗歌能像中国一样深入人心呢?有这样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难道等不到诗歌再度繁荣的明天吗?
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而赵爷爷说,写诗的过程如同采蜜是辛苦的,我要将这些痛苦酿成蜂蜜一样的诗歌送给世界。这也许就是赵爷爷对于创作诗歌“苦乐观”的最好概括。
谈及怎样写诗,赵爷爷说,只写触动过自己灵魂的东西,不能触动自己,怎么触动别人。诗歌要独特,独特就是别人写不出来。诗歌还要优美、简洁,光洁如玉。歌德就曾说过,我作品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从我的血肉深处抠出来的。赵爷爷还举了很多精彩而发人深省的例子说明了诗歌的特点。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整场活动,对于小记者们来说,唯一遗憾的是还有满肚子的问题没来得及采访。但是,赵爷爷的话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种下诗歌的种子。赵爷爷充满智慧的精妙而形象的话语,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与思维,也给四位小记者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与思考。采访最后,赵爷爷为《初中生世界》杂志社和江苏名校淮安外国语学校欣然题词:诗万岁、中国诗万岁、母语万岁!
据悉,本次采访活动将在省市电视台、《初中生世界》等媒体杂志予以报道。
【附诗人简介:赵恺,男,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诗作《我爱》、《第五十七个黎明》分别获中国作家协会及《诗刊》一等奖,《走向青铜》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艾青杯”全国文学艺术一等奖第一名。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大、中、小学教科书及多种文学选本、辞典,并被多种外文译介。出版作品有诗集《我爱》、《赵恺诗选》、长诗《周恩来》、散文集《诗雕》、《赵恺两卷集—上卷诗歌<诗雕公园>,下卷散文<木笛>》等。】
与大师面对面
倾听写诗心路历程
著名诗人赵恺访谈现场
欣然题词
与诗人赵恺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