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桂树飘香。2016年10月14日,淮安外国语学校迎来了仪征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前来观摩、学习“三环三案”智慧课堂。
本次前来的客人有仪征市教育局副局长胡明根、南师大二附中初中部校长丁建生、仪征市实验中学校长王吉东、仪征实验小学校长林爱国、仪征市实验小学西校区校长林婧芳等。上午9:30分,翔宇教育集团副总校长、淮安外国语学校校长朱建文和学校分管教育教学的赵树青副校长热情接待了来宾。宾主双方互致问候,接着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探讨。
高效课堂,精彩展示。朱校长陪同来宾来到初二(2)班,听了数学老师郑先明带来的精彩的课堂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2》。清晰明了的课堂思路、热烈的课堂讨论、活跃的课堂氛围、踊跃的学生展示让来宾们赞叹不已,尤其是课中微课、平板即时互动、课堂在线反馈更是让来宾拍手叫好。他们认为,淮外的智慧课堂真正将现代媒体技术有效融入教学,融入学习生活,成为课堂生长的羽翼。
课堂观摩结束之后,朱校长为各位来宾做了题为《关注核心素养,构建智慧校园,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绘就靓丽底色》的报告。朱校长首先概括地介绍了淮安外国语学校的发展概况。学校坚守“现代学校的硬件设施,示范学校的办学质量,平民接受的收费标准”的建校原则,秉持着“内强素质,质量立校”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之路——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深化改革,提升质量。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名校提招全省第一,中考成绩摇摇领先,校友发展后劲充足,成为了“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淮外超前的理念和卓越的成绩赢得来宾们阵阵掌声。
交流中,朱校长向来宾介绍了淮安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特色:其一,通过丰富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多元的展示提升平台,如“学周活动”、“四季八节”、“快乐课间”等;其二,通过轻负担、高素养,让学生充分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三,构建“成功论坛”,营造激励氛围;其四,完善课程体系,以扎实的课程丰富学养提升能力;其五,践行理想课堂,深化课程改革。
教学创新,淮安外国语学校始终在路上,从1999年的十六字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学教结合、科学训练、螺旋上升”到2002年的“三环联动、双案并举”课堂模式,再到2012年的“三环三案”课堂教学模式,直至今天的“三环三案”智慧课堂模式。朱校长详尽具体地介绍了“三环三案”智慧课堂的探索和实践。淮安外国语学校实施基于云平台的“三环三案”智慧课堂是顺应江苏省“十二五”教科研重点课题深入推进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是加大课堂容量、形成思维风暴、提升效率的需要,也是学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泛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节假日自主学习,教师在线助学的需要。这种基于大数据、云教育的“三环三案”智慧课堂模式的成功运用,也是经过学校领导多次调研、学习、论证的努力成果。所谓“三环三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即“三环”和“三案”,其中“三环”是指课前预学:预学案+微课;课堂展示:交流展示、诘问诱思、点拔提升、练习反馈;课后拓展:总结反思、迁移拓展;“三案”包括预学案、点拔案、拓展案。
积极推进,实现智慧教育全校常态化运用是淮安外国语学校努力的方向。朱校长向来宾介绍了淮外智慧教室的构成,其中包括了微云服务器、移动平台端工具及智慧课堂云平台三个紧密联系的产品或者应用,并对每个构成都做了详尽地阐述。他还具体介绍了基于“云网端”构建智能、高效的课堂。淮外智慧教室的教学模式由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了教学持续改进的过程循环。其中,课前,老师要做到“三备”:备课、备资源、备学生,然后根据学情分析发布资源,学生预习并讨论,老师以此形成新的教学设计;课中要做到移动教学、立体互动、智能评价的结合,即学生充分展示,老师再下达新任务,经过合作探究,及时反馈,并进行讲解点评,已达到巩固运用新知识的目的;课后,可采用作业测验、个性化辅导、复习巩固等方式来拓展延伸。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淮外“三环三案”智慧课堂已初步成效。这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深刻变革,也实现了与其他平台的融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为第二外语教学提供平台,进一步打造淮外的外语教学特色,实现节假日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与教师授课助学。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美誉度进一步提高,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创新特色学校”。
活动的最后,仪征教育系统的几位领导针对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方面提出了疑问,朱校长一一做了详细解答。
淮外优雅别致的校园环境、高效健全的管理体制、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热心周到的服务意识、卓越显赫的办学业绩、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给各位来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学校高品质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朱建文校长热情接待了来宾
朱建文校长、赵树青副校长与来宾交流
朱建文校长陪同来宾观摩“三环三案”智慧课堂
郑先明老师的“三环三案”智慧课堂展示课
热烈的小组交流讨论
朱建文校长为来宾作报告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