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高考第二天,《温州都市报》刊登了来自教师、文学硕士、民警、律师的四篇“下水”作文——《各路写手笔下的“三本书”》,其中,温州翔宇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叶玉林的高考“下水”文章《人生三书》,位居首篇。在叶玉林老师看来:“有字之书”即书籍,“无字之书”即生活,而“心灵之书”,其实是如何做你自己。
几乎同时,温州翔宇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周明春老师也写就了一篇“下水”作文《绝知此事要躬行》,论述:读好“无字之书”,则是躬行实践,以期升华心灵,学做真人。品有字书,悟无字书,成心灵书。
“学生面对高考作文题,一个是觉得有话说,但还得有深度,它三者之间是有关联的,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所谓的‘有字’‘无字’最后都得归结到‘心灵’。有字的书,可以理解为知识,可以指所有的文化,让你学有字之书,加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简单地概况就是:‘知识’+‘社会经验’+‘成就一个人的心灵情感和道德’。人的一辈子要读三本书,也有的人认为要读一本大写的书——人生就像一部书嘛。”温州翔宇中学高三语文教师李松对于今年浙江卷高考作文也有自己的看法,“学生可能会辩证三本书哪个更重要,人之所以成就一个人,相对来讲,他的情感道德更重要。文题中‘人生要读三本书’,‘要读’,你就不能只谈一本书。你可以三者都谈,然后侧重‘一本’来谈,比如说侧重社会经验这本无字之书,或者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灵之书,既抽象,又具象。因为影响一个人心灵的可能来自某一具体的书。这篇文章很容易让人写空,光谈道理。例如,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然后转而教授学生,包括编撰《春秋》,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他心灵上那本书。”

6月6日晚,高考前夕,李松老师与高三学生在一起
附:老师下水作文
1.人生三书

叶玉林
电影里说,听过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然而,由道理而至生活,读书,行路,追求心灵自由,这仍然是人生的常态。
人人都曾怀念童年,那时世界单纯美好,人靠着自己的天然性情生活在世界上,玩得物我两忘,只是当小学入学时老师在语文课本上写下我名字那一刻,我知道我的人生开始不一样了。此后十多年的阅读生涯让我知道,人类不能简单粗暴地被分为好人和坏人,纷繁复杂的市场背后其实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场激动人心的战争总会碾压痛苦而具体的个人,一个哲学语词也可能神奇地概括全世界。不错,孩提时代令人感怀,但美好的混沌需要被超越,人生需要在识字中体会忧患,体会自我与世界的撕裂之痛,由此也才能在与他者的区分中寻找自我,认识世界从而认识自身。
然而,就算读完全世界的书,书中的道理对我们仍然是僵化的。当受到一本书的激励,你想,明天要对全世界微笑,早起摔一跤,你却怒不可遏。书籍总是灰色的,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却鲜活无比。箪食瓢饮,却得安贫乐道;担水砍柴,自有妙悟于心。具体的生活,从来不可能完整地落在纸上,却永在你生命历程中逼问你。怨天尤人时,你是否把成败推给了处境?近墨者黑时,你是否放弃了自身的坚持?个体的生活不可复制,这才有了些乐趣。大约,真实的生活,已经熟悉得让人见惯不惊,但真正的人生,总是意味着对生活的重新发现,而且永远与他人不同。
庄子讲故事说,颜成子游问老师,你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怎么回事呢?南郭子綦回答说,你知道吗?我已经超越原来僵化的自我了。颜成子游大约已经看到,身体的欲望和今生的思虑也是个人的牢笼,就像我们读书,读成了书呆子;我们生活,却为生活所苦。然而,正在这漫长的阅读生涯和具体新鲜的生活中,我们或挣扎或放弃,或喜悦或悲伤,或得到天空或失去大地,或困守城池或苦苦仰望。而正是这一切,成了我们心灵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所以,作家有言,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书籍,“无字之书”即生活,而“心灵之书”,其实是如何做你自己。
2.绝知此事要躬行

周明春
爱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微言大义,醍醐灌顶。“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好“无字之书”,则是躬行实践,以期升华心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说说高考这一“无字之书”。
寒窗苦读,十年一剑;百日誓师,激情涌动。冲刺的时日里,倒计时牌高悬,高考标语雷人,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万年太短,只争朝夕!狂躁焦虑,甚至悲壮,远大于悬梁锥刺股所给予的震撼,像唐吉诃德一样,在与巨大的风车作无谓的战斗。
人生平常,高考亦平常。面对理性和公平的高考,我们完全可以不失去常态:人性才是高考最重要的命题。
直面现实吧!人的天赋有高下,能力有大小,使尽“洪荒之力”做好了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老师不必超常教育,不必急功近利,不必只看精英大学,给我们孩子一个容错的空间。分数排名可以有,是老师掌握情况;“家校通”可以有,但不是用来控制,使家长心甘情愿或不情愿地沦为“帮凶”。让教育回归平常,让学校、家庭成为孩子人格养成、个性发展的“避风港”,让孩子成为一个鲜活、健康、善解人意的孩子——哪怕他只有一个平淡而正常的人生——这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
回归平常,此为“真”。书中得来,实践中磨砺。
“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先生意谓:真正的精英是以天下为己任,做最大众的事。
没有人关心比尔盖茨、乔布斯的学历,也不会去打听王石、成龙就读的学校,因为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想普通人所想,做平凡人所需。所以在终身教育、互联网和学习化的时代,一个人真正的本事,是学会有意义的学习,是有兴趣、有动力的自主学习,那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可以实现的。
学生如此,老师更是如此。意义来自天下,动力、兴趣来自自身,老师自己先要懂得孔子的“知其为可而为之”,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庄子的“持竿不顾”……老师恰当地引导,再加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日积月累,我们何苦走马观花,强不知以为知,让自己焦虑迷茫呢?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品有字书,悟无字书,成心灵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