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主体性回归:数智时代民办教育的价值锚定与范式突围

时间:2025-11-08 16:32 作者:毕佳欣 编审:李玉佩

胡卫: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


IMG_8800.JPG


吴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IMG_8807.JPG


卢志文: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北京新学年教育理事长。

 

IMG_8814.JPG


高立顺:温州翔宇教育集团常务副总校长;温州翔宇中学书记、校长。

 


IMG_8823.JPG


张阔: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秘书长;杭州时代智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约讲师。


IMG_8822.JPG


当谈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时,我们往往陷入对技术效率的无限追求,却可能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使命——人的唤醒与成全。在2025年民办教育西湖论坛上,诸位专家的思想交锋,恰恰将我们拉回了这一原点。其核心启示在于:数智时代的真正价值,并非在于铸造更高效的知识传递管道,而在于为教育实现“主体的回归”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即让学生重新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让教育回归其启迪智慧、滋养生命的本源。

 

一、 困局溯源:被客体化的学习者与被异化的教育过程

 

对当下教育体系的批判,是探寻出路的逻辑起点。胡卫所指的“标准化流水线”与卢志文所言“对话的消亡”,共同指向一个根本性症结:在工业范式的支配下,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被消解了。

 

他们被视为需要被填充、被塑造、被分类的“客体”,在一个以效率为优先的系统中被动运转。学习,这一本应充满惊奇、探索与个人意义建构的内在过程,被异化为对外部标准答案的追逐与对固定流程的服从。卢志文对“问对”精神的呼唤,正是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强烈呼吁——唯有当“问”由学生自发产生,学习才能真正启动。

 

二、 AI的辩证角色:从“技术工具”到“主体性解放者”

 

在此背景下,AI的角色需要被重新定义。它不应仅仅是提升“教”的效率的工具,其更深层的革命性在于,它有可能成为学习者主体性的强大“解放者”。

 

卢志文指出,AI通过实现随时随地与“知识高人”进行一对一“问对”,解决了班级授课制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意味着,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与独特的思维路径,不再需要屈服于统一的课堂进度。胡卫强调的“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也因此从一种教育理想,落地为可操作的实践。AI将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知识讲授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更多地扮演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士”角色,专注于激发好奇心、引导思维深度和塑造人格——这些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

 

温州翔宇中学的“场馆教育”实践,正是此理念在物理空间的延伸。它将学生从平面的书本和教室中带入立体的、充满真实挑战的环境中,通过“具身体验”来完成知识的个人化建构与运用。这正是在塑造高立顺所言的“不被AI封印”的、具有独特智慧和真实经验的“主体的人”。

 

三、 民办教育的战略纵深:在“结构重塑”中构建新生态

 

面对这一范式变革,民办教育的机遇在于,利用其制度弹性,进行公办体系难以迅速跟进的深度“结构重塑”,从而构建支持主体性发展的新教育生态。

 

卢志文构想的“新书院”,正是这种结构性创新的蓝图。它绝非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一次对学校形态的系统性重构——打破固定的班级、课时与学科壁垒,形成一个支持个性化探索的“学习共同体”。在这里,AI“问对”系统、博物馆式的真实场景、项目式学习小组相互交织,共同为每一个独特的学生主体提供成长的土壤。

 

与此同时,张阔提出的“AI友好型生态”构建,为民办学校指明了应对外部挑战的战略路径。在生源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学校必须学会将其内在的结构性创新(如特色课程、育人模式),通过AI可识别、可传播的方式,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资产。这不仅是营销策略,更是为深度的教育实验争取社会认同与生存空间,形成内在改革与外部支持的良性循环。

 

超越技术,回归育人

 

综观诸位专家的洞见,我们清晰地看到,数智时代的民办教育,其战略核心并非追逐技术的奇观,而是利用技术的力量,完成教育向“人”的回归。 这是一条超越标准化、尊重个体生命主体性的道路。

 

最终,教育的成败将不再取决于它是否拥有最先进的AI工具,而在于它能否成功培育出这样的学习者:他们保有旺盛的好奇心,具备提出深刻问题的勇气,拥有在真实世界中探索与创造的智慧,从而成为无法被任何技术所“封印”的、充分发展的自由主体。这,才是民办教育在时代巨变中应有的价值锚定与历史担当。


上一篇:数智赋能民办学校特色发展 西湖论坛探讨AI时代教育新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