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解释(178期)

时间:2023-03-09 08:50 作者:林云霞 编审:编辑部
生活的解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止用来解释阅读。一列火车脱轨,可以被夸大成“切尔诺贝利”,也可以回归基本的常识。一次集体备课,可以是敷衍的、形式的,也可以是温情的、团结的。看老风车,有人想到那些无力反抗的人生。看人为的风景,有人联系到虚伪的精致。哪怕吃个麻辣烫,也有人品味到底层的酸辣苦甜。生活的解释有多么多元,人间的内涵就有多么丰富。


【看世界】

俄亥俄脱轨列车泄漏的不只有氯乙烯
温州翔宇中学  汉赋
01
  近些天有个消息粘榜。因为这事件和“流浪气球”事件发生时间高度贴近,引发不少自媒体人隔空“深挖”,牵出不少新奇话题。
  2023年2月3日晚间,由美国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运营的一辆列车(153节车厢,其中3节机车、9节空车厢),行至俄亥俄州东部邻近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巴勒斯坦镇时脱轨,导致物品外泄。其中10节车厢装载有毒化学品,包括易燃且致癌气体氯乙烯,还有乙二醇单丁醚,丙烯酸异辛酯,异丁烯等有毒化学品。
  6日,所属公司对5节车厢“受控释放”,把车厢内装载的氯乙烯排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坑道内引爆,产生很多有毒气体。网络上能看到的“蘑菇云”图片视频,应是6日主动引爆时产生的景象。
  很快有人渲染,这火车脱轨事件就是“美版切尔诺贝利”事件——正是为了冲洗这个灾难新闻,美帝才整出“流浪气球”事件。
  出动F-22等多架飞机,发射 AIM-9X 响尾蛇导弹,只为击落一只气球?当我们为美帝兴师动众的做法抚掌大笑时,也要关照一下常识——
  固然生态灾难已经发生,据专家模型推算,火车脱轨可能导致小镇周边溪流3500尾鱼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官方还是自媒体新闻里,都没有提及大型动物死亡;万幸的是更没有人员伤亡。
  所以,将这样的偶发事件比照说成另一个“切尔诺贝利事件”,过分了。至少,是对1986年发生的核泄漏事件缺乏基本认知。
  将这个事件和“流浪气球”捆绑,噱头有,事实却实在牵强。
02
  拿这个消息去问汉先生,汉先生有些蒙。“你不会担心我吧?”汉先生反问了一句。他的语气让我想起一个词语: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由思维惯性产生的一种现象,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需要强调,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之际,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例如,对芝加哥的认知。如果不是学生微信群里的旅美张同学说:“老师,我们才不想定居芝加哥哩,太冷了!”。
  这,我之前一直以为那地方和上海、杭州差不离,所以从来没有关注过它的气候时令。
  前些天和汉先生聊天,他说,“气温反复窜,今明两天20多度,后天还会下雪。”
  “那,究竟这算冬天还是春天?”
  “冬天呀!冬天不长的,也就六个月吧。”汉先生发了一个笑哭的表情。
  尽信百度不如不百度。现在检索芝加哥词条,百度还在强调四季分明呢。在度娘看来,“四季分明”是一个荣誉,哪怕南极北极也不能轻易扣除一季或者两季。
  聊了生活,聊了芝加哥,捎带问了问曾经生活两年的俄亥俄,和脱轨列车化学品泄漏这事件。
  汉先生反问:“你认为呢?”他说,灾难确有发生,不过影响不大。
  他说,美帝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很有一套,大公司都有相对固定的规范流程。我们可以批评他们效率不够,但轻易不能批评他们的专业精神与专业态度。
  “哦,你不会担心我吧?”他意味深长地问。
  这点地理知识我还是有的。他爸只关心他会不会受到类似新闻及新闻推演的影响。
  事后咂摸一下,咦,这小子好像在反向PUA他爸呀!
03
  前两天刷到一个视频。北大教授戴锦华直言:高明的谎言讲的往往都是真事儿,不过颠倒了顺序与因果,使用了蒙太奇组合与剪辑——一个不存在的结论在你那里就发生了。
  以预设结果为导向,然后依据需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价值筛选、重新排序与剪辑,进而引导他人“自行推演”,进而获得“预设结果”——这就叫“人为逻辑”结果。在认知世界,我们都要警惕这些。


【品人生】

风 车
监利中学  胡瀚
  风车磨损得厉害,吱呀吱呀地响。母亲嫌我摇得吃力,让我到一旁呆着。
  赶早来扇油菜籽的是个老汉,年纪和父亲差不多,五十出头,却消瘦得很。他偻着身子,均匀地从箩筐里将油菜籽一瓢一瓢舀到编织袋,舀着舀着,就只能看见一条脊背在风车左边起起伏伏。
  “要是我家那个撑过来了,日子也是很好过的。不成想,她还是撑不过来。”老汉嘟哝了一句。我看向父亲,他应该也听清了,脸上有种欲言又止的表情。
  “啊?”母亲一边摇着风车,一边回过头来。
  “他纳(方言,表尊称)是学海哥的妹夫,住在南堤上的。”父亲急忙应道。
  “也该是她时辰到了,在床上躺了九个月,最后硬是粥都喝不下去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老汉稍微抬了抬身子,上衣的后领子上沾了些灰。
  油菜籽滑落到箩筐里沙沙响。
  “她也是想不通,硬是要跟去,我真是没有什么办法了。我说闺女要走就放她走吧,又不是我们的错,她就是不听我的,开始还有力气的时候就用拳头捶我,后来不得动了就止不住地流眼泪。我就想她咋不捶我呢,她要能捶我该有多好呀,她一直就这个臭脾气。”老汉抬了抬衣袖,没抬起又放下了。
  “恁纳(方言,表尊称‘您’)丫头为么事要抱着娃娃一起走,最后也没有搞清楚?”母亲低声问道。听母亲这么问,我大吃一惊,眼前这位应该是我姐同学的爸爸,我姐那同学,去年春天抱着五岁的儿子一起投河自尽了,就他们家后面的那条河。当时我姐跟我提过这事。
  “那傻丫头,鬼晓得呢?还是年纪轻了想不通啊,这小的想不通,老的也想不通,要是知道丫头为什么走,我家那老的估计能想通一些。胡老板你知道吧,我家那个一句话也没跟我留,什么都没有跟我交待,说咽气就咽气了,一句话也没跟我留。那天早上她精神头看起来好了一些,盯着房梁上的猪头看,我家那个最喜欢吃猪头肉,我就想着看她精神头好了些给她蒸一碗。我把猪头肉夹到她嘴边,她也不张嘴,就那样看着我,您知道吧,她就那样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一句话也没说。”
  油菜籽溢出了箩筐,沙沙地在地上打滚,滚到了风车右面——那里是一堆被扇出的菜籽壳。老汉忙不迭又开始一瓢一瓢地舀着,一条干瘪的脊背在风车左边起起伏伏。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确实啊,这一家人就像风车里无根的油菜籽,命薄的被吹去了前面,命轻的被吹去了右面,唯有命硬的沉到了左面,从箩筐颠沛到编织袋,辗转到机器里,被炉火炙烤,被钢铁辗轧,挤出的,是脆弱的肉体和浑浊的泪。

冬日行笔
永嘉翔宇小学  汤小芬
  这个寒假有点冷。  
  春节过后,气温直降至零下一度、二度,高山地区就更低。这样的低温给高山带来了晶亮的美妆——雾凇。
  雾凇,在温暖之州、温润之州是不多见的。冰凌,就更不用说了。朋友圈里的小视频吸引住我了:一片倒垂的冰棱从架上藤蔓上往下坠,一根根、一条条,宛如通透的白玉,亮得晃你的眼,似乎就要滴出水来,晶莹剔透。底下是一条小径,一直伸向远方……哇,太美啦!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我按捺不住,费了点周折,终于打听到了这个地方——大洋山,在丽水缙云的大洋水库附近。朋友说,大洋山海拔1500米,山上的气温比山脚下要低7-8度。
  约上几个亲朋好友,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就驾车出发了。一路向北,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走走停停,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隔鸟岭头。
  车在较远的地方就停下来了,路窄车多,根本无法再前行,于是一行人下来步行上山。远远望去,半山腰一片明晃晃的,我猜,这应该就是那片“冰棱园”了。说实话,与脑海里勾勒出来的画面比,眼前的景象有那么点失望。因为偌大一个猕猴桃园子,上、下都没有冰棱,就只有靠近小屋的那一列挂满了冰晶,这是为什么?
  跟随人群缓步前进。绕过园子口上的简易小卖部,就进入了冰天雪地的世界。一根根冰锥子直愣愣地垂下了,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只要你愿意,一张口就可以衔住一根。我忍不住咬上一口,太冰,也太硬,没能得逞。却没想到脚下一滑打了个趔趄,差一点儿就摔倒了,好险哪!我想攀着边上的藤蔓前进,没门儿,因为四周都是冰挂挂,无一例外。好不容易来到一棵小水杉前,正要准备拍个照留念时,头顶上一滴融化的冰水吱溜一下钻到了我的脖子里,估计是不乐意我的逗留,提出了无声的抗议吧。看那小水杉,近一米左右,小枝丫向四周伸展,每一片小叶子上都垂挂下一两寸长的小冰挂,一枝枝一排排,似帝王皇冠上的一串串玉坠。每一婆娑伸出的小树枝又是被冰晶包裹着,亮晶中透出清晰的绿色枝叶,晶莹剔透,典雅、高贵而不奢华,世间的能工巧匠此刻都自叹不如吧。
  匆匆拍了几张照留念,一路艰难走到这片冰棱的尽头。心中的疑惑解开了——猜想被证实:尽头的水池和连接的水管给出了答案。那一刻,有一种被人耍得团团转的味道。抬眼望向远方,层层叠叠的山脉和峰峦,山谷间点缀着零星的房屋,盘旋的公路在山间、水边豁出一道道口子。一切看起来像是很静谧,但当你走近时,真的如见般地静吗?看来,远见到的,隔着屏幕看的,与真实感受到的,本身就有差距吧。正如人们说所的:照片,照骗呀!想明白了,就释然了,也就不再执着。
  此刻,穿了两双袜子的双脚已经冻得麻木,手在手套里还想尝试塞进衣兜里,提醒我该退出了。嗯,是时候回到大路上了。
  冰棱再见。不,再也不见!

【在市井】

麻 辣 烫
温州翔宇初中  周艳泓
  明明还是秋季,可气温悄然与冬季换了班次。上午第四节课结束,我和雯雯在寒风的威逼下选择了麻辣烫做驱寒饱肚的利器。
  优哉游哉地晃荡到“卫氏麻辣烫”,因为我们之前来过一次。这个店陈设还算整齐,卫生还算干净,主要是离学校比较近。说实话,在上班前,我根本没想过会来这种地方解决温饱问题。
  说是店面,其实也就一个十几平方的小空间,紧凑有序地排列着两列桌子,每列各3张,共6张,最多也就能容纳二十个顾客。每张桌子下面摆放着一个套着塑料袋的垃圾桶。桌子里面是一台柜式冰箱,冰箱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火锅材料。巨大的煮麻辣烫机器横在冰箱后面,可容纳6份锅底同时烫菜。尽头是个简单的洗菜池,白色瓷砖已经不完整,似乎有些年头了。从洗菜池往上看,墙壁最上端与天花板衔接处有一个自东向西延伸的大窟窿,窟窿里填塞着粗大的排气管。排气管旁边,一台老式排风扇顽强地趴在墙上,黑乎乎的插线吊在墙面上,摇摇晃晃的。
  这家店的老板是一对夫妻。夫妻俩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待人真挚热情。我猜可能老板姓卫,遂将店名取为“卫氏”。
  我选了好多菜后交给老板开煮。老板戴上一次性手套,把菜一样一样放入机器,热情地问我们是要送饮料呢还是送香肠。作为肉食动物的小吃货,我和雯雯毫无疑问选择了香肠。接着,我俩又调皮地把手放在那架大机器上,借着喧嚣着的蒸汽取暖。老板看我们这样,也笑了。
  不一会儿就能入座开吃了,我和雯雯吃着热腾腾的麻辣烫,像是找到了春天来临的感觉。实在是太幸福了!
  这时,老板随意放在桌上的手机响起了“饿了么点餐,等待接单”的语音提醒。紧随其后,店里进来了两位打扮时髦的姑娘。她们告诉老板刚才下单的就是她们。老板看了看手机,一直笑呵呵的脸突然黯淡下来,眉头紧蹙。沉默了片刻,他开口说:“姑娘,订单是要在学校里订的呀!你看,我的手机接单时会显示你们的订单位置的。‘饿了么’规定附近100米内的订单都是不能接的,它会监控着的。违反了它的规定,我的店在这个软件上就会被撤掉了。我们家已经因为这事被轰了两次了。这次还是我求这求那的求别人才重新注册了一个号呢!你们网上付的钱都是要先经过‘饿了么’的手才转到我卡里的,如果店被撤掉的话,我的钱就没地方拿了呀!”
  老板絮絮叨叨了一大堆。那两个姑娘似乎也因为这话变得有些难为情,但又没想好解决的办法,所以只是在旁边低头看手机。老板又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下决心说:“算了算了,这次就这样吧!下次记得在学校里先订餐再过来哦!”我抬起头,透过麻辣烫蹭蹭冒着的热气,看到正在洗菜的老板娘抬了抬头,又低下了头,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
  我重新把脸埋进麻辣烫的大碗中,喉咙有些哽住了。我也在“饿了么”里面点过餐。的确,用这个软件点外卖能省几块钱,可谁会知道这便宜的几块钱背后是多少小本经营商家的汗与泪?谁会知道这便宜的几块钱背后承载着多少平凡打工人的艰辛与苦楚?打扮时髦、花钱大手大脚的我们偏偏要在这样的地方抠门起来。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没等那两个姑娘挑完菜,又有一位小伙子进了店。他熟络地叫道:“阿姨,好久不见啊!我来了!”老板娘听到熟悉的声音,早把刚才的愁闷甩在脑后,抬起头热情招呼着:“小杨啊,你来啦!这次回来是学校有什么考试么?”那位年轻的男孩一边熟练地挑着菜,一边回答道:“考试,考完就走。下午还有一场呢,这不,中午再来尝尝您家的麻辣烫呗!”听到这,我猜着这个小杨应该是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从他与老板娘的交谈中也可以推断出在他上学的四年间来,在这家店吃麻辣烫的次数应该挺频繁的。
  他们的交谈让麻辣烫仍在滚滚往上蹿的热气蒸熟了我冻僵的脸,但是,听着他们的交谈,我已然感受一种人间的温暖。
  吃完麻辣烫,我们特意与老板和老板娘告了个别。看到墙上挂着的“三星级商家”的奖状,再看看老板与老板娘——他们皱纹堆积的脸上洋溢着坚韧的笑意。

【记录】

  孩子是家族的快乐之根,是家庭的希望之源。永嘉翔宇小学肖慧老师在散文《提笔话流年》记录到:
  今年是疫情开放的第一个新年,表弟表妹也从无锡回来了。我们一起带着孩子去看大舅舅。大舅舅本来有基础疾病,在疫情第一年得感冒没有及时治疗,拖到严重了去大医院,一查就查出了白血病。前年进行了骨髓移植,现在只能在家里静养。因为疫情,小辈们好久没有结伴去看他,这次一到他家门,孩子们一拥而入。大舅开玩笑:“葫芦娃们来了!”是的,我家的,加上表弟表妹家的,整整一根藤上的七个葫芦娃娃。哎!时间带来一部分疼痛的同时也留下一些美好的瞬间啊。

  “团结协作”是翔宇工作的特色之一,早为一些兄弟学校称扬、效仿。新加盟的永嘉翔宇小学刘元志老师在《遇见翔宇,向美而行》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
  上学期,我有幸代表五年级组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大组教研活动展示课,磨课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第一次试课后,我们年级组同伴坐下来帮我出谋划策,调整《松鼠》教学设计。为了给我腾出时间专注备课,肖老师帮我制作课堂板贴,打印材料,汤老师帮我代课。那天晚自习,我进行第二次试课后,他们又坐下来和我讨论课堂衔接语和课件细节问题的处理。在大组教研活动上展示课时,肖老师忙前忙后帮我递话筒和展示学生作品。在课后的大组集体评课中,各年级段老师从新的角度出发,给我提了许多之前我们组没有考虑到的建议。一次教研,让我真正见证了成长。正如董校长所说:“一节课,一个人‘煎熬’,一组人陪伴;一个人展示,一组人成长;一个人走得快,一组人走得远。结伴而行,向光生长。”

  家访不仅是走向学生的家庭,更是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温州翔宇初中部刘雪宁老师在家访手记中记录了她的观察和思考:
  我原本是计划访谈半个小时,结果明明爸爸一个人就说了40分钟。原来,明明爸爸本来在重庆开了几个店做生意,明明小学五年级时因为调皮捣蛋,被老师叫了家长。老师问他:“明明爸爸,你那么辛苦赚钱是为什么?给明明么?你能掏多少钱能让孩子重回少年、重回学习的时光?孩子现在已经快毁了。”明明爸爸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红了。后来,他决定关掉一部分生意来照顾孩子。明明六年级毕业后,爸爸说要不要回温州去读初中,孩子答应了。想起当年老师的质问,明明爸爸决定停掉重庆的所有生意,回温州陪孩子读书。于是,明明妈妈继续在外做生意赚钱养家,明明爸爸专职负责照料明明及妹妹的生活和学习。交谈中,明明爸爸不断强调,在当代社会停掉工作不挣钱来陪读,真的很无奈。
  作为成年人,作为将来某个孩子的父母,我在这个父亲身上看到了为人父母的艰难,也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重大:一个孩子,背后就是一个家庭。
                             
  什么样的集体备课是充满温情的?监利新教育学校的徐国喜老师认为:
  除了其乐融融的备课组氛围之外,还需要有对每位老师的教学与成长更有益的内容。如:
  集备的话题应该具有向心性,集中指向一个教研难点。集备的打开方式要能掀起每一个备课者的思维积极性。集备过程的调控要能唤醒每一位备课者的沉睡智慧。集备成果要能调动每一位备课者的原始积累……集体备课不是备课组长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备课组团结协作,需要每一位老师对备课组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愿意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上一篇:细节,让天使常驻(149期)
下一篇:“道器不离”好日子/181期随笔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