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97期第三版

时间:2025-09-10 18:02 作者:编辑部 编审:向宇

责任编辑:林云霞

 

 

 

时光深处

冬笋藏于土,故乡隐于心,成长路上的每一次俯身与回望,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修行。外公的锄头教会女孩耐心,大别山的稻穗让游子懂得低头,而岳王庙的风声仍在追问何为坚守。这些故事静静地躺在时光里,如同笋尖破土前漫长的等待。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倾听沉默,在离别中读懂深爱,便明白了:所有真挚的成长,终将走向慈悲与和解。

3 (5).jpg

 

【人间】

笋与他

温州翔宇初中  李洁

说起来,我与笋的结缘仿佛是命中注定。打小就爱吃笋,正好,老家后面的山上恰好有一片竹林。每年冬天,家里人都会早早备好工具,等待着腊月里鲜嫩的冬笋,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那个寒冷的清晨,我首次踏上了寻找冬笋的旅程。霜冻覆盖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而又略带寒意的气息。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金色的光芒穿透薄雾,为这寂静的冬天增添了几分温暖。挖冬笋,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品尝那一口鲜美,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我带着一把锄头,跟随家里人的脚步,踏入竹林深处。冬笋就藏在这片寂静之林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外公教我如何识别冬笋的踪迹:看竹叶的浓密程度,观察土壤的松软与裂缝,甚至通过倾听大地的细微声响来判断。这不仅是体力的较量,更是智慧与耐心的考验。我从开始的兴致勃勃到后来的不以为然,耐心对当时的我来说太难了。

终于,在一片看似平凡的竹林里,发现了一处细微的裂缝。我的心跳加速,小心翼翼地拨开落叶,露出了下面那略显湿润的土壤。按照外公的指导,我轻轻挖开土层,生怕惊扰了这份鲜嫩的冬笋。随着铲子的深入,失败也随之而来,我并没有成功挖出第一份冬笋。外公在远处笑眯眯地望着我:“孩子,别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需要点耐心,它才能被发现。”我随意敷衍地点点头,就放弃了对冬笋的期待,找块空地坐下,随手便将锄头放在地上,打算坐享其成。

外公似乎看出我的不在意,也不多说。他指了指另一个小土堆,冲我点点下巴:“挖这个。”我拿起锄头,漫不经心地铲着,突然感受到一股阻力,松散的心也认真起来,把边上的土慢慢铲开,渐渐显露出一个圆润的笋尖,这一刻惊喜随之而上,我推翻了之前的想法,原来,我不是对挖笋没有期待,而是对结果失望的自我安慰。我冲外公笑笑:“外公,看!”他笑了,“你啊,总是没有耐心。”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并不反驳。当时,外公并没有语重心长地讲道理,只是温和地看着我:“以后……你总要长大的……”

今年冬天我们一家再次上山挖笋,只是缺少了那个和蔼温暖的老人。今年挖笋也不是落下锄头就会有收获,但我却没有之前那样的漫不经心。看着手里新挖出的冬笋,我明白了外公当时的欲言又止。老人没有读过书,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只想让他的外孙女明白耐心的重要性,却又希望她能在自己的庇佑下晚几年经历成长的打磨。犹豫的话语下,盛满了老人的呵护与关切。

但是年少的小姑娘啊,终于学会了老人口中的长大,在没有那个老人为她兜底的情况下,她学会了耐心。我想你,外公。尽管这话早已落入俗套,但我再想不出一句话来说给你听。山是天的明镜,树是山的藻荇,今年冬日竹林覆盖下的笋,在轻声说:你的小外孙女终于长大了。

 

大别山的回响

永嘉翔宇小学  胡知英

这是我离开故乡的第二十个夏天,车窗外的景致既熟悉又陌生——小时候踩着泥坑上学的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并排走两辆汽车的柏油路;曾经漏雨的瓦房变成了白墙黛瓦的小楼,墙头上还蹲着几只悠闲的芦花鸡。

院子里,母亲坐在竹椅上择菜。她的背比去年更驼了些,银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几个孙辈围着她叽叽喳喳,最小的侄女正把刚编好的柳条帽戴在她头上。“回来啦!”母亲抬起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你爸要是还在,见着孩子们这样闹,准会乐呵呵地去买冰棍。”

我走进堂屋,墙上还挂着父亲的遗像。照片里的他穿着蓝格子衬衫,眼神明亮如当年教我写字时的模样。书桌上的砚台积了薄尘,旁边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是我小学时的作文本。父亲用红笔在“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旁画了波浪线。那年我总说读书好累,父亲没有说教,只是牵着我的手去看田里的稻子。“你看这稻穗,饱满的都是低着头的。”他弯腰掐下一颗空瘪的稻粒,“人要是偷懒,就像这空壳子,风一吹就倒。”

傍晚的霞光把大别山染成了琥珀色。我带着孩子们去村口的大樟树下。树旁新修了平坦的露台,大妈大婶、叔叔伯伯们坐在那里拉家常。记得小时候,这棵树下是全村的信息中心,父亲也总在这里和乡亲们吹吹牛,有时还说着乡里的发展计划……

晚饭时,母亲端上刚从菜园摘的丝瓜和青椒,还有我小时候最爱吃的腊肉炒笋。“你爸生前总说,等路修好了,就把院子里的桃树移到路边,让过路人能歇脚吃桃。”母亲给孩子们夹着菜,“现在路通了,乡村建设越来越好了,你爸是个没福气的人……”

夜里躺在床上,窗外传来蛙鸣虫唱,和记忆里的夏夜一模一样。恍惚间,仿佛看见父亲提着马灯从田埂上走来,灯光在稻穗间摇晃,他的声音穿过时光:“大妹,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小住几天离开时,母亲站在路口挥手。晨雾起,她的身影渐渐融进大别山的轮廓里。我忽然明白,那些拼命想要逃离的,其实早已刻进生命里。故乡的路越修越宽,而我们与亲人的距离,却在岁月里慢慢拉长。唯有把他们的教诲藏在心底,把眼前的日子过成他们期望的模样,才是对这份深情最好的回应。

车窗外,大别山的轮廓越来越远,而那份牵挂,却在心底越来越近。

 

【一线】

 

忧伤的苹果

温州翔宇初中  万亮旗

“这不可能!”我瞪大了眼睛说道。

“老师,这是真的!”张欣瑜显得有点着急,接着说,“401宿舍的同学都知道了,就是不敢告诉您。”

我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问道:“你说陈梦婷带了一部手机,藏在宿舍柜子里?”

“是呀是呀,还是最新的苹果16呢,可漂亮啦!”陈梦婷回答说。

可是,陈梦婷是我班的学霸呀!多么上进、多么懂事的一个女孩呀!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隐情,等午休时找她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吃过午饭,我到宿舍门口叫上陈梦婷,她在宿舍里磨蹭了一会,和我来到操场上。

今天天气不错,蓝天白云,秋风送爽。我俩在操场跑道上开始散步。

陈梦婷也预感到我找她的原因,主动地说:“老师,您是要问手机的事吗?”她的眼眶红了,接着小声说道:“老师,我错了!”

“你别着急,先和我讲一下具体情况,我再帮你分析一下有没有错。”我安慰道。

陈梦婷这才告诉我有关手机的情况。原来,她的父母带着她的小弟弟在意大利开超市,好几年才回国一次,陈梦婷平时放假跟着奶奶生活。前段时间,她父母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为了表达对女儿的爱意和歉意,给她买回一部苹果16。

陈梦婷说:“妈妈给家人建了一个微信群,她要我每天有时间在微信里跟她、弟弟和爸爸说说话。”

原来如此!我说:“可这样,学校是不允许的,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

陈梦婷露出一副为难的神情,央求道:“老师,您帮我想想办法。”

我想了想,说:“你看这样行不?手机每周带过来,放我办公室。平时只要有什么话,或有什么事,课外你就去我办公室使用。我给你一把我抽屉锁的钥匙,手机就锁在里面,平时我帮手机充电。周末带回家,你可以尽情和父母聊。”

陈梦婷低着的头,慢慢抬了起来,脸上逐渐红润起来。她轻轻地点了点头,说“谢谢老师。”说完,她从口袋里掏出手机交给了我。

我望着她离去的背影,还是觉得有几分落寞。我愣愣地看着手上的“苹果16”,银色的金属外壳发出丝丝寒光,有一些冰冷,显得那么孤独,还带着一份无法倾诉的忧伤。

 

【阅读】

语言的温度与力量

——读《教师的语言力》有感与思

永嘉翔宇小学  高翔

“语言是有温度的,也是有力量的。”《教师的语言力》开篇的这句话,如一道光芒,照亮了我对教师职业的深层认知。这本书不仅系统阐述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更提供了诸多提升语言表达力的实用方法与技巧,堪称一本教育沟通的指南之作。

书中强调,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更是构建情感联结的桥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效果乃至身心发展。正如书中所言,那些未被看见的努力,往往成为学生心底的失落。“我也在努力啊……”这句话背后,是多少被忽视的成长渴望。这让我不禁回望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些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师,总能将课堂变为思维活跃的天地,学生乐于参与,知识也仿佛自然流淌入心。相反,语言贫瘠、节奏呆板的课堂,往往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反对比之间,愈发凸显出教师语言力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它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种决定教育品质的力量。

在诸多语言策略中,“表扬的语言力”令我感触尤深。作者指出,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努力的过程”,而非仅仅聚焦于“结果”。每一个学生都在动态成长,将他们的过去与现在相比较,便能清晰看见进步的痕迹。尤其应当关注那些“能力稍弱”或“表现平常”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具备更大的成长空间。书中提出:“不要去寻找学生取得的成绩,而要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这句话令人联想到画家梵高曾说的“不要去寻找美丽的景色,而是要在景色中寻找美丽的事物”。表扬须避免空泛,应做到真诚而具体,真正指向学生的付出与进步。例如面对一篇优秀作文,教师不应只停留在“写得不错”,而可以如此肯定:“你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运用了丰富的修辞,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表扬,既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也帮助他们明确自身优势,从而持续激发前进的动力。此外,表扬还需讲究方法:及时肯定,把握60秒内的“表扬有效期”;初期尽量多发现优点,后期则可保持适当间隔;还可将语言、动作(如拍拍肩膀,需注意接受度)与奖励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批评同样需要艺术。它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以尊重为前提的引导。教师要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应当就事论事,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当发现课堂中有学生随意讲话,教师可以这样表达:“我注意到你刚才和同学交谈,这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想想,怎样才能更好保持专注呢?”这样的批评既不伤自尊,又明确传递出期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此外,“倾听的语言力”也不容忽视。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在他们诉说困惑时耐心倾听,以眼神、点头等方式给予回应,传递真正的尊重与关心。在倾听中,教师还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寻找解决途径。倾听,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爱的实践,它能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特别的表达技巧,例如“反向激励法”——将容易的事说得稍有难度,比如以轻松语气说“这道题其实挺难的呢”,但结尾一定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又如“神奇比喻法”,诸如“大家的声音要像大象哭泣那么响亮”这类幽默比喻,既能调节课堂氛围,又能形象地传递要求,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教师语言是一门需要持续修习的艺术。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更自觉地把语言作为温暖的媒介、作为启迪的力量,不断锤炼表达方式,关注语言背后的心灵回响。愿我们都能以更有温度、更具力量的言语,陪伴每一个孩子走向更明亮的远方。

 

【旅思】

 

一碗面条的禅意

温州翔宇初中   洪青青

在江南水乡的温柔怀抱中,苏州以其古典园林、古街小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旅人前来探寻。而位于阊门外留园路西侧的西园寺,更是其中一处特别的存在,它不仅以其古朴的寺庙建筑和宁静的氛围让人心生向往,更因一碗独特的面条,让这次旅行变得别有一番风味。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古老的城墙,我已踏上了前往西园寺的旅途。走进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参天的古木和错落有致的殿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心灵也随之沉静下来。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耳边是僧侣们诵经的低沉回响,偶尔还能听到远处鸽子的咕咕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宁静。

西园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以休憩的避风港。漫步于寺内,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那些古老的佛像、石刻、碑文,无一不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那藏匿于寺庙深处的一碗面条——西园寺素面。

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一处清幽的院落,这里便是品尝素面的地方。一张张木桌,几把竹椅,简单却透着雅致。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素面,只见面条细滑如丝,汤色清澈透亮,上面点缀着几根翠绿的蔬菜,几片笋子,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邃的禅意。轻轻挑起一筷子,面条入口即化,汤底鲜美而不腻,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

在这样一个充满禅意的环境中,品尝着这样一碗简单的面条,我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缓缓流淌,所有的烦恼与忧虑都随着这碗面的热气一同消散。周围是偶尔传来的僧侣诵经声,和偶尔飘落的树叶轻触桌面的声音,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而美好。

餐后,我再次漫步于寺内,这一次,心中多了几分宁静与满足。西园寺之行,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那份简单中的不凡,以及禅意生活带给我们的平静与和谐。

当夕阳渐渐西下,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西园寺,但那份宁静与美好,却如同那碗难忘的素面,长久地留在了我的心间。苏州西园寺,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个用一碗面条讲述着禅意生活的故事。

 

北上叙事

永嘉翔宇小学  肖慧

北京之旅已经规划了好几年,却因各种原因一直耽搁至今。今年恰逢老爸七十岁,无论如何也要带他去一趟心心念念的北京。

8月4日,我们一家六口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如今逛北京,比过去见皇上还难。哪儿都要预约,手续麻烦得让人头疼。我干脆选择了跟团,省去很多麻烦。但即便如此,还是得做攻略,因为北京实在太大了。老人和孩子不会用智能手机,我只得一直捧着手机不停操作。故宫要预约,长城要预约,连祭祖的天坛也要预约。科技是先进了,可人和风景之间,却隔了无数道屏幕。

第一天到了,大家都很兴奋。一坐上车,老爸老妈更是聚精会神地盯着窗外的高楼大厦,不住地感慨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我们满怀期待地等着导游安排行程,却一直没听到什么时候去看升旗。于是第二天,我们先去长城。景色秀丽,不禁让人感叹古代人民的智慧。爬长城那天天气很不错,登上城楼凉风习习,等我们下去之后太阳才出来。这样的天气,也算是很善解人意了。

但暑假出行,人挤人也是常事。入口处人山人海,我们排了半个多小时才上去。父母年纪大了,爬得慢,却也不肯服输。

路上导游一直说,升旗可能约不上。我们虽然感到遗憾,但仍抱有一丝侥幸:万一有呢?可最终,升旗仪式还是没约成。老爸凌晨四点就醒了,望着窗外国旗杆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那声叹息很轻,却在我心里砸了一个坑。国家博物馆更是连页面都刷不进去——系统永远繁忙,像早高峰的地铁站。即便花钱找人刷票也没用。最后贴心的管家帮我们约了首都博物馆,算是弥补了一些遗憾,但心里还是有点不甘。

颐和园风景确实美,可进门要验票、验身份证、过安检,一套流程走完,兴致已经减了一半。六岁的儿子被来回检查吓着了,拽着我衣角问:“爸爸,我们是坏人吗?”我被问得说不出话。这年头,走到哪儿都得先证明自己是自己。

跟团游免不了要逛购物点。导游说是“支持老字号”,老爸老妈脸皮薄,于是买了一大堆并不太需要的东西。我看团里每个人都多少买了些,大概都怕导游给脸色看。中国人最讲面子,商家可太懂这个了。

旅途结束,老爸老妈手机里存了几百张照片,却掩不住满脸疲惫。回去的车上,老妈翻着照片忽然说:“北京真好,就是太累人了。”父亲点头看着窗外,轻声说:“下次……还是别来了吧。”

儿子在我怀里睡得正香,小手还紧紧攥着那张小小的身份证。不知道孩子的梦里,有没有国旗飘扬?也许有吧,不过也只能在梦里了。

出门旅游本是开心事,现在却像过关打怪,处处要预约、要验证、要安检。老祖宗留下的好地方,都被层层手续包得严严实实。听说9月份好多景点要取消预约,倒是能提供不少便利,但转念一想,这样去旅游的人不是更多了吗?这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我想,北京虽好,下次可能不会再来了……

 

岳王庙

淮安外国语  宗林林

西湖曲院风荷对面的岳王庙,还没开门便有人虔诚跪拜。

正殿内岳飞的塑像上是四个大字——“还我河山”!据说集自岳飞手书《出师表》和他的词。

少年时,他曾立雪听书声,张弓穿雁羽,是能耐苦的英雄。母亲在其背上刺字“尽忠报国”,后来四度北伐,横扫金军千军万马,靠的是碧血丹心和“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的胸襟。

据说岳飞是个严父,儿子岳云在训练时马失前蹄,差点被大怒的父亲下令斩了;对儿子的要求是打仗只许胜不许败,否则先杀儿子的头。铁血刚勇的父亲,成就了战无不胜、大义凛然的铁血少年。

可惜,固若金汤的岳家军也抵不了十二道班师的金牌,痛泣“十年之功,毁于一旦”,风波亭前,岳飞被击断肋骨、震碎内脏,在供状书上写:“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三十九岁饮恨辞世,连同他文武全才年仅二十二岁的儿子岳云。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当年岳飞若拒绝班师金牌,打败金人迎回徽钦二宗,必死;若战败,南宋最后一道防线溃败,也是死。只有时间破解了这个死局,让他虽死犹生。

“落日松风起,犹闻剑戟鸣”。灵隐寺有潮涌的香客,岳王庙更有不绝的朝圣者。

 

 


上一篇:随笔\196期第三版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