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伪求真咀英华——灯谜鉴赏(一)

时间:2009-09-26 11:15 作者: 编审:
第四章 辨伪求真咀英华——灯谜鉴赏
 
第一节   谜作分析
一、概述
灯谜隶属于文学,虽然它掺杂太多的游戏元素,但这已成共识。灯谜的创作,也有技术性和技巧性,理所当然也就有了艺术性。鉴赏艺术,是人类的本能。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灯谜的品评、鉴赏,就是追求灯谜艺术语言之美。
欣赏灯谜作品,如果只是随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那自然较为简单,当然收获不大。但如果想从中真正有所收益,就必须对作品进行学习、分析、判断等较深入的研究。而欣赏灯谜,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主动地去发现。要求欣赏者调动自已的生活积累、人生体悟、思想情感,在更深的层次上去细细品味、领悟、补充、丰富灯谜的内涵。这样就融入了欣赏者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理解,从而使灯谜作品具有超越直观的具体形态的审美特征,使欣赏成为艺术再创造的审美活动。所以只有欣赏者用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由表及里、由外层的形式特征到创作的内涵之中进行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领悟到灯谜中的“味”,才能提高欣赏能力。
这种审美活动,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感到欢欣愉悦,而且还能陶冶心胸、净化灵魂。
既然是品评鉴赏,就得有一个尺度(即标准)来衡量,衡量灯谜艺术的最高标准是“和谐”二字。和谐,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树立的高标。它体现了艺术诸元素中的对立统一。这种统一贯穿在灯谜创作的全过程以及创作的各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根据各种矛盾统一程度的高下,来判断作品艺术性的优劣。
 
(一)隐与显
灯谜在刘勰笔下的文本定位是:“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回互其辞”就是隐。真字隐而假字显。谜之先祖就叫“隐”。可以说,没有隐就没有谜。谜以隐为藏身之所,隐则与谜以昏迷之象。谜中之隐,在山为岚带,在龙为云掩。山无岚则一览无余,岚气平添三分朦胧;龙无云则骤减神秘些许。这种朦胧,这种神秘,也正属灯谜的秉性。灯谜之隐,与曹雪芹题名艺术一般,若“甄士隐”“贾雨村(言)”,它草蛇灰线,有迹可寻。这种隐,不是铁幕,而是竹帘似隐似显、隐中有显.。故虽有扑朔迷离之象,也具蛛丝马迹之征。隐与显各有度。一味的隐,将扼杀入门者的兴趣,因为它犯了自家脚趾动的大忌;一味的露,固然开门见山,手到虎擒,猛虎变成毫不足观的壁虎;但缺乏智力磨砺的灯谜,弃之如敞履的命运不可避免。国学大师钱钟书曾说过:“‘烘云托月’大多数是一件事的两种看法,在云为“烘”,在月则为“托”,本是交相为用的。”灯谜中的隐与显,其实,也是交相为用的。它们统一在“用”字上。“隐”之有理(谜理以及其他相关学理),“显”有分寸,隐显适度。欲隐故显,以显索隐,隐则显矣。
(二)俗与雅
灯谜划归民间文学,它属俗文学。所谓俗,是指民间的、大众的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性。俗而不庸俗,恪守伦理道德,可以由俗到雅。《诗经》之中的国风,是所采之民风,可等同于民歌,俗得不能再俗,然而,久而久之,她现在已转入高雅之列,而且冠之以“经”,大俗大雅。俗而能雅,雅俗共赏是灯谜艺术接受美学层面上的特质。不想文化昆仑钱钟书,也是一个灯谜爱好者兼创作者。钱钟书,字“默存”,他与妻子杨绛日常也有以猜谜相与为乐的休闲方式。杨绛戏称夫君为“黑犬才子”。究其实,这是一条诙谐的拆字谜。钱钟书的诸多笔名:中书君、中枢、槐聚(枯槐聚蚁无多,秋水鸣蛙自一天)等,也多含有灯谜意蕴。谜人曾为其姓名配面“文化著作”,钱钟书欣然写上谜底,并钤印,回寄明信片,成为名人猜谜签名明信片中的珍品。再说,语言大师、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是灯谜实践者。他为自己寓所起名“且介亭”(半租界)、笔名“宴之敖”(拆字:被“日女放逐出家”)等意形结合,自然贴切,列于谜材之中毫不逊色。高人雅致,不弃俗常,渊源流长,代不乏人……
在创作层面上,或选择素材,运用成句;或精工修辞,引车卖浆,辐辏一体;或拥抱时代,喉舌群众,雅出文林,俗入平民,不一而足。
(三)庄与谐
灯谜的品格建立在谐趣基石之上。但是又不能一味的“谐”,那会流于庸俗恶俗。谐趣,只有与理趣情趣相互交融才能真正成为审美对象。灯谜的魅力所在是:奇想幻思,博涉万象,妙语连珠,警策迸涌,谐谑天成,涉笔成趣。它是一棵随机触发、魅力无穷的智慧树,钟“疑”毓“歧”,满树绽放猜测之花、结遍玄想之果,任人随意观赏品味,止息荫庇乘凉。只要你不与游艺绝缘,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深,浅者得浅。
灯谜谐趣建构,有诸多途径:
底面长短参差对比,内容古今杂陈比照;训诂中西合璧阐发,假借指鹿为马比说;拆字向壁虚构,变幻无穷;会意想像超拔,神思飞逸;象形惟妙惟肖,即景成画;摹声困境生音,情景合一等等。总之风马牛不相及而及之,反常合道,奇正参伍皆为产生谐趣的渊薮。灯谜中的反常合道,是树立统一关系的“反常”,是在灯谜语境中的一反常态,但这只是表达旨趣需要的一种技巧,而其实质仍是合乎情理的逻辑,纳入“合道”的轨道,即“反常”还须“合道”。“反常”往往可以出奇思,生奇趣,“合道”则又将其纳入表达灯谜题旨、旨趣的轨道。
总之,反常合道,奇正参伍这些极致境界构成一种谬巧的美。体现寓庄于谐、亦谐亦庄的状态。
对灯谜作品的品评鉴赏,就是从其隐与显、雅与俗、庄与谐的相互关系,即其统一的形态、程度作出判断,定出品极。凡是结合度差,或有缺陷者称“病谜”。凡是结合度高,或有独创性者,称“佳谜”。在本章中,我们将分别对“病谜”和“佳谜”进行分析。如此,具体而微的剖析,将对大家提高灯谜鉴赏能力以及提高灯谜创作能力,不无裨益。
 
二、病谜指谬
历代谜家在他们的谜著中常用一个“忌”字来为不合格的灯谜定性,所忌的内容,正是谜病的症候。如薛凤昌提出“二忌”(《邃汉斋谜话》),徐枕亚标指“十忌”(《谈虎偶录》),谢会心也列举“十忌”(《辍耕谈虎录》)。灯谜大师柯国臻在谈及灯谜的三个属性(技术性、技巧性、艺术性)时指出“纯技术性的谜不会出奇”,也无味;有艺术性,不自然的,也不能算“奇”。还有一个思想政治性问题,只是在少量的谜中发生作用,不带普遍性。“这是属性,不是准则,仅作为认识成谜的手段,识别谜的‘优良中可劣’。这是一种‘优选法’,不是‘标准法’”。(《微山谜话·评谜的问答》)以上所述,其实已经涉及到用灯谜规范来作出等级的判衡的问题。这也跟修辞学中的零度与偏离理论同气相通。如,在灯谜创作中,只要符合灯谜基本规则,这种谜,就达到零度。亦即柯国臻开列等级中的“可”。而在“可”之上水平的灯谜,对零度来说是正偏离,按思想艺术性结合的完美程度分为依次递升的“中、良、优”等级;而凡是水准在“可”之下的灯谜,对于零度来说,也是一种偏离,不过这是负偏离。凡是跨入负偏离域限者,则无一例外都是沾病带疾的病号。它们未能遵循灯谜的基本规则,有的违反得轻一点,有的违反得重一点,统称病谜。所谓病谜指谬也就是给有病的灯谜诊治,指出病症所在,或者给出处方。它是研究避免灯谜语言失误即灯谜语言的负偏离化,实现灯谜语言的艺术化,即正偏离化的途径、方法和类型的学问。
为了诊治方便,我们将灯谜的负偏离,即病谜的致病因素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大类,分别加以阐释。
(一)语言因素
1.词义纠错
(1)义项错位
例①:各持名帖待如见(《史记》篇目)刺客列传
病症在将“名帖”与“刺”视作同一物。其实,名帖,是指名片;而刺,则是指上行公文,后亦指平行公文。两者有质的区别,因此,此谜不能成立。
:长夜漫漫何时晓(中外地名各一)沈阳、巴黎
病症在将“黎”与“黎明”等同起来。黎,通“骊”,黑色;黎明,“黑与明相杂,欲晓未晓之交”。因此用“黎”应“晓”,大谬不然。
(2)借代失当
:清乡(市名)满洲里
以“满”应“清”,是源于旧称谓“满清”一词。从修辞上说是借代,似无不可。然而灯谜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应注意其思想性和政治影响。小而言之,应与现行政策不相抵牾为尺度。以“清”这个朝代名,来扣“满”这个民族名,不妥有二:以少数满族贵族为主宰的清朝政权,绝不能代表整个满族人民群众;以“满”“清”互文见义,实际上是承认旧称谓“满清”,这“可能使满族人民在情绪上引起不愉快的感觉” 。与195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今后行文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称谓》的精神相左,而此文件,至今未见有“消禁”,依然有法律效应。
:张家管好张家事(政治术语)            港人治港
初看就莫名其妙,细细寻绎,原来“张家”扣“港”,是用“张家港”的借代形式,属中心词代定语范畴。但这种借代,是有条件限制的,决不可随意滥用。
(3)苟简失范
例:父亲谈九八(《三国演义》人名)严白虎
“九八”是一九九八年的省称,但在此语境中却万不可省。一九九八年中的阴历生肖属虎,而一八九八年、二O九八年却并不是如此,且一九九八年中只有部分涉及虎年,一九九九年中也有虎年的部分。因此,以“九八”扣“虎”(年),不妥。改为“父亲谈戊寅”,则大致可成立,戊寅是虎年。
(4)用典讹误
A.当头典
例:孔明抚琴退仲达(京剧名)空城计
诸葛亮抚琴使司马氏退兵,就是用的“空城计”。底面用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有违谜理。
B.有违典实
:项囊七岁擢为师(《西厢记》一句)小的提起来
项囊是神童,超天才。据《史记》等记载,七岁时,孔子曾向他请教疑难问题。“孔子师项囊”,师者,请教而已。查遍史籍,并无他设帐授徒之事,故“擢为师”是无稽之谈,与典实不尽合榫。小的(七岁幼童)提起来(拔擢为师)也就无从谈起。
:周处除一害(灯谜名词)探骊格
《晋书·周处传》中记载,周处除三害,其中一害为“蛟”。而蛟龙与骊龙(颌下藏珠)并非同类,不可混同。
C.杜撰典实
例:张翼德查户口(七言唐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国演义》中张飞,何职何故去“查户口”?纯属杜撰。
(5)面不成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改革空前团结(相声演员)王金宝
主语(改革)与谓语(空前团结)搭配不当,属语法错误。
:纵得红颜惜无后(五言唐诗句)绝代有佳人
谜取分段扣合,也称相当。只是谜面的文意无可称道,斧凿痕迹十分明显。
(6)晦涩难懂
例:举杯邀明月(台湾地名)恒春
这是一条难懂的谜。“杯”可盛“酒”,唐人呼“酒”为“春”,故“杯”扣“春”。《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故将“明月”扣“恒”。表面看来引经据典,但重门扣合,加上冷典集凑,变成一块“鸡肋”。
2.语音不确
语音是成谜的一种元素,由音变定语义,若音不准,则底面难以同一而成病谜。
:新春前后听莺声(字)音
“新”之前(立)“春”之后(日),组成“音”字,这是形扣;“听莺声”,这是音扣,目的是从另一角度锁定谜底,并增加两句的文采情趣。然而,莺(yīng)与音(yīn),却不是同一声音,原因可能是受作者方言读音的掣肘。
:伯牙卧舟听雨声(字)逾
伯牙姓俞,“舟”以“辶”象形。毛病也是出在音扣:“逾(yú)”“雨(yǔ)”,两字声调不同。
3.字形不准
例:厅前佳人立(字)雁
“佳”字的右边是两个“土”字,而“隹 ”字的右边却是一点四横一竖。隹,音“zhuī”,短尾鸟。因形近而致讹,谜不成立。
字形之间细微差异不能不辨,否则,“鸟”“焉”成“马”也在所难免。
(二)非语言因素
1.违反谜规
(1)题面抛荒
题面抛荒,指谜面扣底出现剩余的字,它是徐枕亚《谈虎偶录》中的“十忌”之一。
例:六月天兵征腐恶(物理名词)伏打
谜面是毛泽东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首句。夏有三伏,六月是末伏,以谜面的“六月”扣谜底的“伏”,合情合理;以“征”扣“打”,属同义代换,也说得通。但谜面上的“天兵”“腐恶”二词抛荒,因而于谜底扣意未尽。
(2)面底相犯
谜面中将谜底里的某一个字暴露出来了,这叫“露面”。它违反灯谜创作的规则。
例:涓涓流水聚江河(金融名词)汇水
“水”字犯重,可将“流水”改为“细流”,“病”体也就康复了。此类毛病,只要制后多审视便可免除。
(3)一字两用
例:游乐(电影名)流水欢歌
谜面若作“游得很快乐”,则为“流水欢”;若作“一边游一边奏乐”,则为“流水歌”。而今底为“流水欢歌”,又快乐,又奏乐。非逼得“乐”字,一当两用,既读“lè(欢乐)”,又读“yuè(乐曲)”,很明显触犯了“谜规”。
(4)标目失度
:话到嘴边又咽下(外国首都)塞舌尔
塞舌尔,不是首都名,而是“国名”。它是印度洋中西部的岛国,首都名为维多利亚。
另外,如将《红楼梦》的人物“赖大家的”“刘姥姥”“张妈”标为“人名”,将鲁迅著作篇目名标成“鲁目”等等,都是不妥当的。应注意标目的准确和醒目。
:沉沉一线穿南北(文学名词二)索引、上下联
:人之初(卷帘格,出版名词)善本、小说
以上两例是定目不准。也许文学中有“索引”,但索引本质上是一个图书馆学名词。也许出版中涉及“小说”,但小说本质上是文学名词。现硬行搭配,有点乱点鸳鸯谱的味道,也多少反映了谜作者缺乏逻辑划分的功力。
(5)底不唯一
一谜一底,确切不移,这是灯谜谜底应遵守的唯一性原则。然而,在灯谜实践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数底皆通的现象。如谜史上有一个范例。有人以“卷我屋上三重茅”设面的成语谜底是“秋风过耳”,可是在谜会上却被射为“风吹草动”。谜作者思索后立刻表示胜过自己原底,照样发奖。“秋风过耳”取承上“八月秋高风怒号”成谜,“风吹草动”则以既承上、又启下(卷茅)立意,两谜皆通。经过时间选择,一般以“秋风过耳”稍逊,而认定“风吹草动”更胜一筹。
例:千(成语)张口结舌
原底是谜底叫入法(即增添字形法)。如果取拆字拼合成谜,也可猜“十字街头”或“下车伊始”等。
(6)歇后充谜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它分两截,前截为比喻语,后截为解说语,正是说者所要表达的真意所在。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有些谜,也仿照此格式炮制,可惜,未曾把握住灯谜的本质,丧失其“别解”的艺术特征,将歇后充任灯谜,充斥谜籍,泛滥成灾。
:列车上的广播(成语)道听途说
:张飞钻进树洞里(成语)英雄无用武之地
:孙大圣的筋斗(成语)一步登天
以上三例虽然以灯谜身份现世,然因为缺乏灯谜的本质特征,虽有标目,依然是歇后语。
2.不合理逻辑
灯谜除了须遵循自身的游戏规则外,外部因素也对灯谜有相当的制约。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类必须遵循的,灯谜也不能例外。
(1)以偏概全
:说起霍乱真可怕(成语)谈虎色变
霍乱,译音作“虎烈拉”。谜作者取音译的第一个字“虎”替代“霍乱”,这种借代不能成立。以部分译音借代为本身,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叫以偏概全。
:后宫佳丽三千人(广告用语) 贵在一个真
面句引用白居易《长恨歌》诗中的一句,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情事。作者启下取意:“三千宠爱在一身。”问题出在名字借代不妥。杨贵妃名玉环,又叫太真(道号)。取号中一字“真”,不足以替代全名。若循此例,则“玉”“环”“太”“贵”“妃”是否皆可替而代之?果真如此,那杨氏一身而数化,岂不成了孙悟空?也许有人以为前人已有成例,为之辩解。我们认为不能以为凡是出现的都是合理的,而必须以是否合理定是非。下面一则灯谜,则在名号运用上较规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歌词一句)情太真所以难分难舍
此谜也是运用白居易《长恨歌》诗中的句子。“太真”别解为“杨太真”,自然得体。以号代姓名,完整无误,借代成立。
:笑问客从何处来(文学名词)章回小说
谜面采撷唐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中句。因其“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故发而询之“笑问客从何处来”。底句中以“章”字,代“贺知章”不妥。“章”只是贺知章双名中的一个字。
(2)倒吊葫芦
倒葫芦,是一种逻辑毛病。葫芦外形上小下大,倒置则成上大下小。它用来比喻灯谜创作中的一种逻辑错误。即将大概念放在谜面,而将其所属的小概念放在谜底。
例:惟有金钱忘不了(电视剧名)爱之泉
谜面引用《红楼梦》中“好了歌”词句。其中以“金钱”扣“泉”,打乱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金钱,是古今中外一切货币的统称,而“泉”只是我国古代货币中的一种。《汉书·食货志下》:“故货(货币),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颜师古注:“流行如泉也。”金、刀、泉包括布,都是古代银币名。《周礼·天官·外府》郑玄注:“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这样看来,“金钱(货币)”是大概念,“泉”等只是小概念,是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泉”从属于“金钱”)。现在,金钱=泉,就处理成并列关系,造成逻辑错位。因此是病谜。
(3)推理不当
逻辑思维是严密的,推理要有充分的依据,有些谜病就出在推理不严上,这反映了灯谜逻辑思维欠缺。
:人生地不熟(鲁迅著作篇目)明天
此谜用夹击法。《三字经》有“三才者,天地人”句。它源于《易经·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生”“不熟”,即生疏;对人及地生疏,由此夹击出对“天”明了。这就有悖常情。试问,一个对“人道”生疏、对“地道”陌生的人,怎么会对高深莫测的“天道”了然于胸呢?这纯属机械运用夹击法的失误,存在逻辑上推不出的致命伤,因此,这是不折不扣的病谜。
:马头娘(中药名)云母
马头娘是蚕神,马头人身一少女。作者凭借李白《送友人入蜀》诗中的“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文意,将“马头”扣“云”。“云傍马头生”只是天府之国蜀道上的独特情景,并没有普遍意义,以此说彼,不合逻辑。
3.底面不投
底面不投是指面句与底句所表达的意义,不相投合,即褒贬失当。该褒的出之贬义,该贬的却出之褒义,违反社会通识,有时会产生负面影响,有悖灯谜寓教于娱的要义。避免底面不投,是灯谜思维性应遵守的铁律,也是谜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热爱和平(国际名词)冷战
从扣合技法上看,挑不出什么毛病。冷,冷淡。对战争冷淡,与“热爱和平”可以互相扣合。但抽去别解,“热爱和平”怎么又是“冷战”了呢?这极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谜道宽阔,谜人应自觉摈弃此类不符合思想性的谜作。
:盼望祖国成一统(成语)非分之想
非分,别解为“不分裂”之意,反扣“成一统”。谜虽成立,却毫不足取。面、底连读,给人的印象是“盼祖国统一”却成了“非分之想”(不守本分的想法)了。这岂非与国人之盼望相左?统一祖国大业,是中华民族共同期盼的大事,是最大的政治,在这个问题上,应严肃对待,谨慎行事,万不可掉以轻心,授人以柄。而今政治清明,戴帽子、打棍子的事不再重演,但谜人应有政治头脑。同一谜面,若猜四字常用语“思想集中”,那是底面相投的一条合格灯谜。
 
三、佳谜鉴赏
鉴赏,是文学阅读的最高层次,作为“微型文学”的灯谜也是这样。如果想做一个优秀的谜人,除了会猜、会制外,还应该学会鉴赏灯谜。简单一点感性一点讲,就是会写谜评。广义的谜评包括对灯谜涉及所有内容的评品,谜作、谜人、谜事都是评述的对象。但平时我们涉及最多的还是狭义的谜评——谜作评论,这当中又主要以谜作赏析为主体。所以这里重点谈一谈如何品赏灯谜作品。
常言道:文无定法,谜评也当如此。然而,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晰地更感性地熟悉灯谜赏析,这里还是分门别类地做点探索性的介绍。
(一)品赏结构的常见模式
常见的谜作评析文字,结构以两层式为多,据此可以大体分成以下几种模式。
1.援典析理式
援典析理式就是根据谜面的意思,先援引阐释所用(含)典故内容,然后再解析灯谜的扣合
原理。这是用典谜的常用的品赏结构。
例①:人从宋后羞名桧(唐宋诗人二)秦观、祖咏               (钱燕林 作)
【赏析】清代江宁人秦大士,字鲁一,晚号秋田老人。乾隆壬申(1752)恩科会试,得状元第一。据云其为宋奸相秦桧后裔。《清朝野史大观•清人逸事》即载有:“秦殿撰大士在朝时,一日上偶问曰:‘汝家果秦桧后人乎?’秦无他言,但对曰:‘一朝天子一朝臣。’”又传其为官杭州时,友人约游西湖,见秦桧跪像,求作联语,秦遂脱口而出曰:“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借以自嘲,亦以自解也。谜挂此上句为面,实融全联击动底材。底二人名当顿读作“秦/观祖/咏”,意犹:秦大士看到祖宗之像而吟咏。(赵首成、邵滨军)
 
例②: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离合字)存一仔                           (袁先寿 作)
【赏析】题文为唐·杜甫《石壕吏》诗句。老妇人向黑夜入村抓壮丁的官兵诉说:三个儿子赴前线作战,一个儿子来信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在作战中牺牲了。作者拢其面意,三个儿子死两个,那么只幸存一个了。“仔”,方言中解作儿子。作者匠心巧用,从“存”字上抽出一笔,用离合字构成动宾短语应面,十分贴切。此谜刻划入情入理,表达淋漓尽致。尤其对“存”字的细微观察,颇费一番心机。作者谙熟唐诗典故,从一个字入手,竟能变出一则故事,不亦巧乎?(杨耀学)
 
例③:佳酿美女盈两院,封金挂印走单骑(七言宋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陈振凡 作)
【赏析】“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三国演义》评点家毛宗岗语)。他屯土山,约三事,暂投曹操。操拨一府与他住,他分一宅为两院,自居外宅,磊落光明。操待他甚厚:赠绫锦,送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延之上座;又送美女十人使侍,他尽送入内门奉侍二嫂。闻孙乾言刘备在袁绍处,他即尽封所受金银于库中,悬挂汉寿侯印于堂上,上赤兔马,护二夫人,千里走单骑。面句即据此情节提炼而成,用对比手法生动刻画了关羽酒色不乱性、富贵不能淫、忠义不负心的艺术形象。
底句出自宋·叶绍翁七绝《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本谓四季之首;现用“佳酿”(美酒)借代扣之。“色”,本指景色;现转为女色,以“美女”扣之,十分贴切。曹操欲收关公之心,赐以金银酒色,拨其幽雅园宅;以“盈两院”扣“满园”,不悖情理。“关”乃底中谜眼,本为动词作“关闭”解,现转为姓氏以踏实关羽。“不住”系造底关键,原为“关”的补语,意谓门墙未能围住满园春色;现转作行为谓语,别解为关羽不再住下去。“封金挂印走单骑”正是“关(羽)不住”的表现形态,面底契合无间。“关不住”统摄典故精髓,诚属传神写照。
斯谜据典撰面,虽不协律,然无虚设,借典会意,切合惬当。多方造底,翻奇出新,人物形神毕现,趣味盎然。(方炳良)
2.拟景析理式
拟景析理式就是根据谜面的意思,先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然后再解析灯谜的扣合原理。
 
①:初听流莺喧柳叶(字)藻                                           (李创龙作)
【赏析】此谜的谜面一出来,首先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黄莺儿在柳叶间飞来飞去,也似乎听到了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喧闹声。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动人春景。在扣合上,此谜亦有其独到之处,关联词仅仅用了一个“初”字,便将“听流莺喧柳叶”六个字的起始部分“氵” “艹” “木”及三个“口”尽收囊中。六字素虽多不乱,抱合词虽少而精。此谜与潮州吴楚鸿先生的“山风水景画雾中”猜《三国演义》人名“刘备”一谜有异曲同工之妙,关联词一前一后,各显匠心。( 陈剑毅)
 
:竹丛深处藏叶尖(字)噬                                         (汪寿林 作)
【赏析】题面“竹丛深处藏叶尖”,描写出一幅修篁耸秀,寒梢密叶,青影浓荫的画面。笔简形备,显示出特有的景物之美。谜文一开头,即抓住“竹”与“丛”两个字不放,“深处”明是形容,实指“竹丛”二字的中间;“藏叶尖”三字断读谬解,作隐蔽着“叶”的尖处(即隐蔽着叶右部上端竖笔“‌‌‌‌‌‌‌‌”,象形针),存下“T”状。“竹”“丛”中间,嵌入“T”,谜底“噬”字,就昭然若揭。《景德传灯录》中说:“巧匠施工,不露斤斧。”虽寥寥两语,正是此谜之谓。(黄继钊)
例③:露浓如水月侵肤(称谓)农夫                                     (黄冬妮作)
【赏析】月高夜深,繁露暗凝,在这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的确能够令人触景生情,萌发许多美好的遐想。谜面虽是作者自撰,但作者对景物的搭配颇具匠心。“露”“月”两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使人感觉到“浓露”点染下美丽的肌肤在皎洁月光中显得更加晶莹剔透、楚楚动人。在炼字功夫上,“侵”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能够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月侵肤”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这一融情入景的写法给毫无生机的月色赋予浓郁的感情色彩。
成谜手法上,作者巧妙地运用增损离合的谜法,合理地融入汉字词性的转换以及词义的变化,令此谜更加显得空灵超逸。“露”在谜面本义为“【名】露水的通称”,成谜时别解为“【动】显露;显现”;“如”谜面意思为“【动】好似;如同”,扣合时曲解为“【动】到;往”。谜面经过这样别解,使“水(氵)”“月”二字素在“浓”和“肤”中自然排除,从而使谜底“农夫”跃然纸上。
“露浓如水月侵肤”可谓是兼摄远近,融情于景。谜作者不仅能够将情景描绘形容得自然曲尽,而且在扣合上毫无经营造作之痕,因而是一则章法活脱、浑然天成的佳作。(魏育涛)


上一篇:文心妙运雕骊龙——创作技巧(一)
下一篇:万紫千红闹春灯——灯谜活动(一)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