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场(154期)

时间:2020-09-18 18:14 作者:林云霞 编审:
生命在场
 
 

『故事』

迷途羔“杨”
枣庄十八中 庄福一
  杨洋是我儿时的伙伴,大我两岁。
  杨洋的父亲是镇供销社的代销员,经营着村里唯一的小杂货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物质生活还不宽裕的年代,杨洋的家庭无疑是我们一群光屁股孩子称羡的对象:只有他才穿着没有补丁的衣服,吃着二分钱一块的糖或五分钱一根的冰棍;只有他家才有软软的“沙发”(木椅子上加上弹簧和棉花);只有他放学之后不必割猪草放羊,在村子里闲逛……
  他每天按时出门上学,按点回家,只是兜里总藏着一副扑克牌,四处游荡,上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凭老师怎么批评,朋友怎么劝告,他都无动于衷。家长无可奈何,初二才刚开始,他就退学了。
  十六岁那年一天早上,杨洋在床头上留下了“我外出闯世界去了,别找我”的字条,失踪了。父母东西南北找了一通,没什么结果,只好作罢。
  一年杳无音信,杨洋的父亲的杂货店也因经营不善而关门。
  第二年中秋节,杨洋突然地出现了。高了,瘦了,黑了,白色的衬衣,白色的西裤,白色的尖头皮鞋,束着外腰,显得很精神,很有派。
  晚上,他邀上我们到饭店,很大方地点了六个菜,开了一瓶高粱酒。他尽情地讲着一年中的见闻,很激情,很风光。我们几次探问他在外做什么,他却岔开话题讳而不谈。然而,他最后的一句话“我要结婚了”不啻于一声惊雷,让我们目瞪口呆。天哪!杨洋才17岁!
  国庆节的第三天,杨洋举行了婚礼。新娘叫红红,个子不高,皮肤略黑,有点泼辣。那天不太晴朗,场面也不热闹,贺喜的人不多,新娘子也没有嫁妆。在杨洋的新房里,杨洋喝了许多,醉意中向我们道出了真情:一年里,他在徐州干过修车工,做过饭店服务员,下过砖厂。红红是他半年前认识的,她的家人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她是瞒着家人偷跑来的,所以婚礼只能简办。
  第二年夏天,杨洋和红红添了一个女孩——英子。春节放假的时候,英子已经半岁了,可是没有其他人家的婴儿那样粉嘟嘟、胖乎乎的可爱,很瘦,明显地营养不良。杨洋和红红也不显得欢喜,面目有些憔悴。
  中秋节那天,我与家人正在院子里赏月聊天,杨洋推门进来。他还是穿着白色衬衣,白色的西裤,白色的尖皮鞋,束着外腰,却瘦了很多,没有了昔日的神采。
  他邀我到他家。
  杨洋的屋子没有变化,一张大床,一张写字台。写字台上摆着四块月饼,一盘炒鸡蛋辣椒,一盘黄瓜,一盘炒豆角,一盘茄子,一瓶高粱酒,如此而已。红红坐在床上逗英子玩,英子已经一岁多了,还是瘦瘦的。
  杨洋说:“如果不逃学,现在也应该坐在教室里读书,做学生真好,除了读书,没有生活上的烦扰。现在既当爹又当家的,油盐酱醋茶,天天想着如何生活、生活,心很累。”红红的脸色也不好看,也喝了几杯酒,絮叨着生活没有太多的味道,做了妈妈,整天被孩子缠着,睡不好,玩不好,不能像同龄的女孩子那样跑啊、跳啊。偶尔他们争辩上几句,气氛比较沉闷,尽管我们尽力找一点轻松的话题,但气氛依然很压抑。
  中秋节的第二天午后,突然传来杨洋母亲撕心裂肺的嚎哭声:“狠心的孩子啊,怎么这么傻啊!你死了,孩子怎么办呀?真混呀……”
  杨洋喝酒过量,死了。傍晚,杨洋的尸体从医院里拉了回来。红红已没有了哭声,呆滞的目光,憔悴的嘴里念念有词。小英子被别人抱着,正在咿呀学语,偶尔看到妈妈的眼神,也呶呶嘴哭几声,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心碎。
  两个月后,红红被父母接走了,再也没回来,一岁半的英子跟着奶奶。
  可怜的“羔杨”迷途无返。
 
『学科』

物理实验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监利新教育 尹尚浩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获取知识,增强了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尝到过许多甜头,也遇到不少困惑。
  一是学生实验根本不可能人人动手。一节课45分钟,每班8个小组,每个合作小组至少5人。即使开出小组实验课,也始终摆脱不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二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组织指导、仪器准备工作难度很大。每个物理教师平均是三个班的教学任务,有些实验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器材,设计活动方案,课堂上要采用“自主导引三环六步”的课改模式,准备工作繁琐得很。学生上实验课时无异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新奇万分,异常兴奋,如果教师课堂组织稍有不慎,课堂就会一团糟,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倒不如用视频代替省心。
  三是仪器装备不能与时俱进。实验器材是5年前按照10个班标准配置的,尽管近些年有些添加,但部分仪器过于陈旧,仪器破损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以上几个方面是制约物理实验教学的瓶颈。如何正视现状,迎难而上,突破瓶颈?笔者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过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创造实验条件。例如用木梳、牙刷、玻璃杯、木条、钢尺等做演示振动发声的实验,用激光灯、空塑料瓶、灭蚊片、香烟等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用脸盆、废旧的光碟做光的色散实验,用废旧的圆珠笔芯、饮料吸管、小药瓶等做温度计和气压计,用废弃的铝制牙膏皮、鸡蛋、食盐、石头、塑料瓶盖等做研究物体沉浮条件实验,用铅笔芯做滑动变阻器的实验,让学生清楚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实验器材。
  二是鼓励学生自制或购买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制作和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如自制潜望镜,自制小孔成像的模型,自制温度计,自制气压计,自制机翼模型,这些原理很简单,器材准备也很容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购买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用激光笔做光源做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实验,用皮碗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等。实验成功的愉悦会让学生陶醉,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三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务必充分。一方面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做演示实验,不可力求简便,用视频代替演示实验,另一方面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准备要充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很多演示实验看似简单,但操作不当会造成演示实验失败或者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因容器里的水过多,加热前水温太低,加热到沸腾时耗时长达15分钟,学生因等待时间过长极不耐烦,原先计划好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在实验前准备90℃以上的热水,实验时使用适量的热水加热至沸腾只需2—3分钟即可。另外实验时使用的是经过多次过滤后的桶装纯净水来做实验,当水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的现象不太明显。所以课前的实验准备要充分,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考虑周密,最好提前动手做一做,以免出现课堂上实验失败的尴尬局面。
  四是开放实验教学的时空,拓宽实验的领域。课前可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小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例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苹果和梨子,一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一些相关问题:水果按什么计量单位收费?测量水果有多重时营业员用什么测量工具?一个苹果大约有多重?同样大的苹果和梨子,谁更重……这样实际授课时,介绍质量的单位、电子秤还可以显示购买商品的金额、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密度等知识时,学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带到课堂上交流、小结,上升为理论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会牢固,这样才是对“物理源于生活”最完美地诠释。
  也许这些对策会给我们的实验教学带来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俯下身姿与仰望星空
监利新教育 吝冬梅
  没有词汇,就没有句子,更谈不上语言。这是说,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语言大师往往将语言运用得干净利落,地道精准,如莫言先生给中国文学带来的新鲜语词。
  英语的学习,也一定要俯下身姿,才能体会语言之美。如第7单元对“天气”的主题学习,这在小学阶段就已涉及的话题,再度切入,十分熟识。询问天气的目标语言How’s the weather in Shanghai?很容易。但教材的情景设置,设计了四副图片,两个孩子在其中的图片背景中电话询问彼此所在的天气如何。一幅图片中,衣着厚实的孩子在招呼后,直接以How’s the weather down there in Shanghai?开门见山。另一图片中,衣着凉爽的孩子回应:
It’s cloudy(多云的)How’s the weather in Moscow(莫斯科)?
  It’s snowing just now(在下雪).
  倘若没有关注到down,孩子们也能完成目标任务,90%以上的孩子会表述关键词:cloudy,snowing 。但老师应该引导down,在意义上含有“向南方”。莫斯科的小伙伴询问上海的小伙伴,在地理方位上,理所当然的表述为down,相当生动。后来第八单元,在向某人问路时,再出现“Go down....”“Go along...”孩子们就能自己理解其中微妙的差异。
  再次回到“莫斯科的天气怎样呢?”It’s snowing just now(刚刚)。而在第四幅图片中“多伦多的天气怎样呢?”It’s raining,as usual(像往常一样).同样是在下雪和在下雨的传达:刚刚、像往常一样,语言就很生活化。孩子们此前也没有接触过as usual的用法,但已经学过usually(通常地),以此导入,再以例句:Eric always is late for school.Today he is late,as usual.正好也检测了孩子们的猜词能力。该单元的第二部分,设计了向对方小伙伴送电话生日祝福,关注对方小伙伴现阶段的活动也自然而然的引导出:那里的天气如何?输入更多相关词汇,例如“cold”How’s the weather ? Terrible.It’s cold... 而同时这些词汇也可以描述个人感受:How are you ? I am sleepy./Are you cold?Yes,I am.
  语言也承载着文化,在中国,有文化造诣深厚的余秋雨先生,有许渊冲为代表的翻译大家。我们无法企及大师们的高度和厚度,却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文化渗透。
  以第9单元为例。在描述人物相貌方面,关于肥胖,孩子们会习惯性的使用fat,而在英美国家中,肥胖有损形象,甚至潜意识里有歧视肥胖的倾向,因此往往会选择中性意义的heavy,人们甚至会有She’s on a diet来暗指某人的体胖。关于年龄,成年女性是不太想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真实年龄,谈到“老”时,不会用old,人们会用:She’s not young. He is not young any more.在体现中国文化上,第10单元在食物的选材,就呈现了有代表性的食物饺子、面条,中餐甚至选用了麻婆豆腐、宫保鸡丁。这就如同在美国的密西西比州,享受最好的炸鸡一样有地域文化了。
  再以第6单元文本为例,依托端午节背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深圳的学生,寄宿在美国家庭,北京时间早上9点,朱辉的妈妈和阿姨正在包粽子,爸爸和叔叔正在电视上看龙舟赛。美国时间的晚上9点,朱辉也在看龙舟赛,吃粽子吗?But there isn’t a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the US,so it’s like any other night for Zhu Hui.(对于朱辉和他的寄宿家庭来说,就和任何一个平常的夜晚一样),课文以no place like home结尾,这是一句谚语,源自伦敦首演的一部音乐剧中的歌词,类似于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天下之大,家最美好。)
  家最美好!很简洁,也最深刻。此时,脑海中呈现这样一幅画面:一袭白裙的李艳主任和艺术节上俊朗的主持人,站在偌大的舞台上,一首配乐中英文诗朗诵《乡愁》。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仿佛看见宝岛上的这位长者,眺望远方,远方是海的另一边——祖国。
 
『心情』

看黄昏还是黄昏
温州翔宇中学 葛晴
  是这样的黄昏:夕阳隐没在地平线下,光亮依然反射人间。我透过阳台的窗子向西边望去,光秃秃的,只有单调的高楼在严寒中显示着坚强。风,呼呼地刮着,带着一种重复的声调,自我欣赏般地回旋。
  寒假一放,我就一个人提前从温州回到内蒙赤峰的家。孩儿爸和儿子的学校都还没放假,他们要过几天才能返回。家里断网,电视也未开通。这是一个寂寞清闲的黄昏。我独自倚着墙向外望着,却突然想起小时候,好像有很多这样的黄昏,也是这样清闲的心境。虽然,这里并不是故乡,这份严寒倒也颇似故乡,只是塞外的风沙比东北老家更让人心生畏惧。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那时的时光是靠母亲的故事打发的。当没有故事讲的时候,就有很多冬日的黄昏一如眼前,只是当时是和母亲在一起。父亲经常去冻得很深的北河刨冰捕鱼,姐姐们出嫁了,哥哥们在下午都到邻居家里玩。家里只有母亲和我,先是母亲讲了一些故事,听过的和没听过的。而后就是我趴在土屋的窗台上望着外面。看着天一点一点地变暗,冬日的天边是那样简洁,几乎是没有云彩的,不像夏季黄昏的夕阳总是在云霞中缠绵地隐没,它简单地独自行走,不带随从,也无人护送,寂寞地隐去身影。黄昏就是单纯的黄昏。
  母亲有时候还会讲一些大城市的事情,母亲是在60年代初自然灾害中从鞍山到松花江畔父亲的农村老家的。她回忆着曾经在城市里的生活,当时的我还不能懂,但是那些城里的事情却激发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母亲讲着能读书又很有出息的大舅和老姨。说她自己不能读书,就得过这样的生活,这是命啊!我今番的闯荡与嗜书若渴也要感谢母亲的激发。我当时还未能形成一种冲出农村充满豪气的理想,只是在母亲絮絮叨叨的话中打发着很多这样的黄昏。有时候我们娘俩就静静地坐着看着外面,那年月吃不上水果,我们就吃东北“有名气”的酸菜心,偶尔家里有白糖,便是上好的牙祭了。
  后来,就好像没有那样的闲暇了。但那黄昏已不是寂寞清闲的印象,而是更有色彩,夏夜的黄昏——美丽的火烧云,那红彤彤的晚霞燃着,燃烧成绛紫色,仿佛一个舞女,她的裙摆在灯光下变了颜色,再慢慢地退出……
  也有黄昏时风云际会,黑云乘风而行,奔涌到西天,将一片大地遮得黑暗!
  东北、广东、内蒙和浙江,我走的是教师的江湖,也像这黄昏,有着不同的意蕴。
  这是久违的清闲,我且享用这断网的惬意和清福般的寂寞吧!
  只是母亲无法享受我带给她的幸福生活了,疼爱我的母亲一生没有过上小康生活,我拼命地努力,但还是没有追上母亲倏忽的脚步,那是一种无力回天的苦痛!舅舅安慰说:“那是一个人的命定,别人是没有办法的。”我是老幺,注定母女的缘分就这样的薄浅……
  此时,外面的天色渐渐暗淡了。小时候,每当这时家里就会点起煤油灯,家里人这时都会坐在炕上,漫话家常。我们兄弟姊妹在一种和谐温馨的环境中成长,享受着父母给予我们的幸福。母亲过世,父亲伤心欲绝,年过古稀,还对母亲保持那样浓烈的感情,我哥曾赞叹过:“看,咱爸咱妈的爱情!”姨妈也调侃道:“他们相处得还挺深厚!”那份撕裂的痛来自于真情,他们过的是一种质朴的生活,彼此间没有谎言没有欺骗,像一对孩童那样纯真!孩儿爸说:“我们要做轮回的夫妻!”
  今番黄昏还是黄昏,它穿透岁月,仍是本我。这清冷寂寞的黄昏,好似昨天,却缺少了母亲。时光如此的简单,能予人温馨,却也可增人苦痛,能稀释豪情,也能添人清福……
  生而为人,是不是很累?如果有来生,我们可不可以做两根黄瓜,简单而悠闲地挂在架上?
 
怀念一棵逝去的雪松
淮安外国语 林以广
  南门口中心路的右手边,长有一棵大阪松。
  初来乍到的人,走进这个不大的校园,猛一抬头,瞧见这棵大阪松的时候,我能想见他们是会眼前一亮的。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僻远小县,是难得一见这样奇异的树种的。别看那植株矮小,其姿态却是十分的古朴苍劲,好似盘虬卧龙一般;那枝叶,紧密,平展,恰有层云簇涌之状。
  每到开学初或是毕业季,不少的孩子,甚至还有家长,不管是高矮胖瘦,都会在校园中,小凉亭里呀,紫藤架下呀,绿茵场上呀……摆出各种pose,尽情地拍照留影儿,说不定还要迫不及待地晒到朋友圈里去呢。那大阪松跟前,自然是免不了要去臭美一下的啦。
  然而,总有些人的审美是有异趣的,看到这棵大阪松和相隔不远的一棵雪松站在一起的话,他们是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协调之感的。不瞒您说,我刚好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也许是我的偏执或是狭隘吧,我真的不太喜欢这棵大阪松。
  首先,这名字我就不喜欢。它是不是真的来自大阪,我并未亲眼所见,但看一眼树身上的吊牌,就有几分的不爽:大阪松,日本五针松的栽培变种,较为名贵,一般作为盆景选材,地栽者还较少见。你说它名贵就名贵吧,毕竟这个异类有些变态嘛,我就是不喜欢。
  再者,它喜阳光,畏炎热。炎炎夏日,它竟然不经晒,须适当为之遮阴;还要经常地修剪,以媚观瞻。你说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矫情如此娇气的呢?简直有辱松们的名节。
  我不喜欢这棵大阪松,更是因为我这个人总怀旧。
  老员工们大概都还记得,长着大阪松的地方,原来是长着一棵雪松的。那棵雪松在好几年前的一个风雪之夜,轰然倒下了。现在,很多忙碌的人们是早已将他给忘却了。
  当初,中心路边,是并排长着两棵稚嫩的雪松的,就像两个细高挑儿的大男孩。那个时候,他们高高大大的骨架儿已经显露了出来,只是还略微的瘦弱些,微风过处,频频颔首,就像在和你热情地打着招呼,楚楚地叫你心生几分怜爱。不几年的工夫,他们就长到了四层楼顶那么高了,茁壮成了参天的模样,大有凌云之概。
  谁能料想,就在一个风雪之夜,我的挚友,他就那么孤寂地倒下了。
  你要是想像不出那棵逝去的雪松模样,你现在就去那大阪松的近旁看一看至今仍然存活着的另一棵雪松吧。他比这另一棵雪松,还要高大,还要挺拔得多。那些冷清抑或是热闹的日子里,每当进出南门的时候,远远地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仰视他,他也总是默默地看着我。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小学时就读过陈毅元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可是,他也太过刚直了吧,没到雪化的时候,他竟轰然倒下了。
  你真的相信,他是不能承受雪的重压吗?
  不,他可以一直活下去的,只要他稍微地弯一弯腰。就像你看到的,这另一棵雪松,直到今天,不还佝偻着身躯活着吗?
  究竟是这另一棵雪松比他更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生存之道,还是他比这另一棵雪松更明白活着的意义呢?
  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存活于世的方式吧。
  据说,成材的雪松最高可达30米,胸径能有3米。但是,他没有等到那样令人瞩目的辉煌和荣耀,在一个风雪之夜,轰然地倒下了。
  校园里,有香樟,银杏;有香泡,樱花;有山茶花,广玉兰;还有那屈曲盘旋的大阪松……四季皆春,一年都不会寂寞。但我,却还时时地怀念那一棵早已逝去的雪松。


上一篇:青春之歌(154期)
下一篇:含羞草日记(155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