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承祚大使撰文回忆在母校宝中的读书岁月

时间:2007-05-08 21:34 作者:李玉佩 编审:

 

范承祚大使撰文回忆在母校宝中的读书岁月

  5月4日,宝应中学80华诞庆典征文又传佳讯,翔宇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弥足珍贵的来稿。在挂号信中,宝中知名校友、中国原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先生寄来了题为《圆我升学梦,指我前进途》的亲笔文章。文章中,范承祚大使深情回忆了1948年冬天到1950年夏天他在母校读书时的人和事。作为共和国首批50名“资深翻译家”之一,范大使在充分肯定宝应中学光荣历史的同时,也寄望新宝中人能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再创辉煌新业绩。 (李玉佩)

50年代范承祚大使(右二)在外事活动中担任毛泽东主席翻译

1964年周恩来总理与阿尔巴尼亚老战士交谈,范承祚大使担任翻译

2005年范承祚大使访问母校与卢志文总校长亲切交谈

附:范承祚大使文章全文

圆我升学梦  指我前进途
一九五零届校友 范承祚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宝应中学的老校友再度迎来了母校“逢十”的华诞——2008年的校庆八十周年。
  追昔抚今,宝应中学从1928年初创以来,跨越了三大阶段:前期20年,在旧中国和日、伪统治时期,她艰难办学,踟蹰慢行,甚有停步。中期五十余年,即1948年解放后,她获得新生,阔步向前,成就卓著。后期近10年,进入新世纪,她变革改制,焕发青春,欣欣向荣。
  宝应县城于1948年的一个有意义的日子,即“一二•九”,历史性地获得解放。4天后——“一二•一三”,宝应中学复校。我是宝中复校的积极参加者,也是当年学生中一名最大的受益者。正是解放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宝应中学,我亲爱的母校,圆了我的升学梦,指了我的前进途。

晴阴苦乐伴人生,挑战机缘偕我行;
惨雨凄风亲历后,云蒸霞蔚顿形成。

  在解放前的旧社会,像我这样城市贫民的孩子,“孤儿寡母”家的学生,因贫辍学的少年,上学难,“上学难于上青天”!我深有感受的是,当年不管你如何渴求读书,也不管你学习成绩如何好,甚或“品学兼优”,没有钱也是枉然。我曾被某私塾棒打离馆,受乔氏画川初中歧视冷遇,被县立初中逐出校门。
  可是从1948年解放之初起,我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走进学堂,人民宝中给我插上善飞的翅膀,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锻炼我进步成长,“甲”级助学金使我获得物质与精神食粮,我的智力顿被开发、学习成绩持续上扬,再不担心辍学苦闷和校墙外的彷徨,接着进“扬中”(高中)列“银榜”、入北大登“金榜”①,嗣后又被社会主义祖国派出“留洋”。这一切渊源于母校圆了我的升学梦想。
  岂止如此。母校宝应中学还指了我的前进途。早在1949年新年伊始,复校后的首任校长、中共党员冯立生先生就给我亲笔题词,明确鼓励我“学习学习再学习,做一个新中国的担承者”。第二任校长张汉文先生政治上重点培养我,且在我离校多年后仍一如既往地给予关注。教导主任邰让之先生言传身教,在灌输知识方面对我影响很深。我从国学大师陈孝先先生的语文认真教学和对每篇作文的批改中,从文理造诣均佳的金鸿章先生的英语日常授课和平素的辅导中,均得益匪浅、终身有用。
  我辈每思成长道,常怀母校记恩师。应该说,冯、张、邰、陈、金等师长赐教的总和,指导了我稍后选学习专业、定工作岗位的大体框架,最终导致我一辈子干外交、几十年写诗文。我始终认为,1948年冬到1950年夏——我在宝中上学的短暂岁月,对我这个现龄“七老八十”的老校友来说,近60年前的“往事回忆”是久盛不衰,常绿不枯的。
  历史的发展规律往往是后来居上。宝应中学虽已改制,但她的光荣传统仍在发扬,办学成果尤加辉煌。长江后浪推前浪,翔宇宝中正更昌。

  ① 银榜、金榜是一种夸大说法。当年高校录取名单是在《人民日报》上发榜公布的。

  作者简介:1950年届宝中校友。50年代初至中期,先后毕业扬中、考入北大,完成学业于阿尔巴尼亚的拉那大学。中国原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国家授予的首批50名“资深翻译家”之一,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上海交大、武汉科大、扬州大学兼职教授。著有长卷诗集《万里千诗》、《乡诗情》、《‘山鹰之国’纪念诗文集》、《阿尔巴尼亚通讯集》和作为主要执笔人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专集。1996、2004、2006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台、凤凰卫视台、中国国际广播台作了《纪念伟人》、《口述历史》、《见证历史》等访谈节目。


上一篇:宝中副校长潘文新为青年教师举办培训讲座
下一篇:连云港东海县教育局领导参观宝应中学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