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你生活的地方,哪些名人曾打马走过,哪些传说经久不衰?小城是一册史书,也是一部传奇。随作者去街头巷陌走走,听听那些典故和传说,寻找一份安静和闲适。
寻常巷陌】
最美,不过寻常
淮安外国语12级18班 杨柳
几抹刹然的绿意,伴着深灰的曲调,若一抹悠扬的小令,琴瑟正好。
那条巷的深处,我觅到了你的笑意,恍若孩童般的美好,那份明媚蓦地深深触在了心底。
几间深灰色的老屋,虽已斑驳,带着历史留下的尘埃,早已不见当年的气势,悄然隐匿于街角,像是这寻常巷陌间匆匆而去的过客,没有江南迷蒙的细雨,如诗般点缀这视线里的偶然一隅。抬眼望去,是微有残缺的屋檐,点点青苔,半缕青烟,深灰的天空,掺杂着微妙的气息。不知是何种心境,徐步至檐下,静静地仰望,那一砖一瓦残余的气息,孤独而执着,好像在无言地坚守着什么,指尖微微地抚过那青石瓦砾中一丝一缕的纹路,脉络依旧清晰,听人说这曾是一户大户人家,那墙壁里状似蝴蝶的纹路,便是当时富贵的象征。听着旁边的老人慈祥而安宁的呢喃,那双颊间满溢的豪情与喜悦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心有些微微地深寂。内心的某一隅蓦然变得柔软,原来在每一段记忆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两个人,执着地坚守着,抹去那层层的尘埃无言地守候。而那位老人便是如此的角色吧。
目光无意流转,另一抹惊喜闯入了眼帘,是绿!在这满是深灰瓦砾,青石铺板,满是湿润腐蚀的地方,除了那繁琐的墙壁间沉重的色调,这绿,这新似乎给了我太多的安慰与鼓励,历史恍若记忆般鲜明,是无法抹去的风景,可这绿却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历史抹不去那缕缕的情思。小小的茎蔓是最普通的淡青色,几枒分枝斜斜地舒展开像一棵挺拔的梧桐,深邃而执着,却不如其高大,更添了几分委婉,不失其中的坚毅,我的心略略有点酸涩。望着周围一排排整齐的青石板,这间隙的风景似乎更为精彩,那小小的身躯不知是哪里的力量,冲破这层层的石板于这深灰色的世界里悄然碰撞,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却是冥冥中似乎注定了一场邂逅,于我于那抹风景。
不知是谁的缘故,是那绿的坚毅,迫使着它执着于此吗?还是路的宽容,包容了这世间所有的尘埃?可不管如何,相遇了邂逅了,必然有美丽的风景,必然有那碰撞的火花,璀璨而绚目。这画面便是如此和谐地相融了,是美,彼此相通。也是记忆与现实的偶然重叠。
想去探寻你回眸间嫣然的笑意,却发现美并不是已尘封的记忆,是那份相融,是深灰曲调里执着的绿意,是那些最寻常处点滴的温暖,早已深深触及我的内心。
最美,不过寻常……
【淮风楚韵】
古城记忆
淮安外国语12级10班 卢扬潮
有人曾这么说过,奥地利看起来就像是把小提琴。也的确如此,人一踏上去,四周便会萦绕着浅浅的乐声。而地图上的淮安,不也如一个古老的八音盒吗?百年沧桑,百年孤寂,洗去了铅华,而略显沙哑的音色,依然萦系着古老的童话。
这古老的八音盒,在被人们粗暴地掀去外壳后,任岁月慢慢侵蚀。岁月创造了这一切,却又将这一切慢慢地掩尽。
城中为数不多的古老建筑,俱破旧得厉害,像是生了锈的残缺齿轮。在以前,它也是恢宏乐章中一枚跳跃着的音符,而如今,再也辨不出它是小桥流水抑或是盐市的喧闹。只是在风吹过时,一遍又一遍地哀诉着业已断了的,被水洇得看不清的回忆。
走在东长街上,几乎看不到一丝丝古意,只有在深深的小巷中,才能看到几处破败的民居,苟延残喘地续着已是续不清的故事。石墩存,柱已倒,顶还在,椽已断,檐下的石木雕,是唯一一处清晰可辨的遗存。少经世间风雨的它们,像不谙世事的幼童,在檐下,是花便盛放,是人便开怀,是树便葱郁。殊不知,一朝房倾屋塌,便是花落人亡,由美化为寻常。工匠倾心的精工细凿,最终还是敌不过风雨的打磨,像一滴水中的墨,幽幽黑,缓缓洇,最终杳然无影。
昔日百里苇塘,如今只剩下孑遗一小片,寒塘渡鹤影,终是一个凄美得迷离的梦,那样的诗意,只有在画笔浅浅的勾勒中才寻得到。窗台上的石雕,已长出丝丝缕缕的青苔,地上盖满了已经发黄的梧桐残叶,很厚,已经看不到叶下的青石板路了。多少年前,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雅兴,还是“书成蕉叶犹绿”的情怀?
古城的记忆,似乎就在阳光下,在清风中,被时光丝丝缕缕地带走,古城的没落,不再勾起对往昔的留恋,向前看,才是未来。
跑得太快,在遥远的地方摔上一跤,才忆及故乡。而那时,故乡早就被记忆的云霭遮住了。就算脚步再匆忙,也别忘了回头看看,别让古城的记忆太孤单,别让古城的记忆只因几个人才没有完全消亡,也别让记忆如昙花般绚丽一绽就消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
【芦叶情思】
芦苇轻摇中我看见了淮安
淮安外国语12级10班 陆以恒
虽是土生土长的淮安人,但至今日,我依旧对他了解甚少。两千多年的历史太过深邃,太过神圣,我甚至没有勇气去敲开那布满灰尘的历史之门。
近日来,霪雨霏霏,捎带来了几分寒意,冒着微凉的秋风,我与同学们随老师一起走了一遭东长街,用心贴近了亲爱的家乡。
东长街有什么?听老师讲,这条淮安人常走的街道,竟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车上下来,怀着迫不及待之心,我们绕过几条幽深的小巷,穿梭到了一处鲜为人知的静谧幽远之地。
同学们一下惊叹不已——眼前竟然别有一番洞天,在钢筋水泥无情的蚕食下,这繁华之处竟暗藏一片苇塘。秋风拂过,枯黄的芦苇轻轻摇曳,缓缓地在人心中荡起丝丝涟漪,抹去了缕缕急躁的心尘,喧闹的心霎时静了下来。
难以想象,在淮安喧嚣嘈杂的尘世之下,这灯火阑珊处竟是如此静好。
仔细听了老师讲解,才知道此乃扬州八怪之一一—边寿民的住处。那苇塘中央,本有一座不染凡尘的草堂,住着一位淡泊名利、文武双全的侠客画家。
这难觅之处百年以前曾是茫茫一片水塘,芦苇丛生,每至深秋,数万芦雁来此越冬。这世外桃源本是雁的天堂。湖心岛上的边寿民也能在心灵紧贴自然的同时闪出创作的灵光。原来,边寿民生花妙笔下的所作竟就是眼前的鲁殿灵光。
踩着满地柔软的落叶,面朝这残存的美景,静心凝听天籁般的芦歌,我的心渐渐沉寂了。
朦胧之中,我缓缓放飞的思绪张开了双臂,拥抱这漫漫芦海,拥抱那养育了百代伟人的家乡,我仿佛听到了时间那头鸿雁的轻呢,芦苇的低语,还有这淮楚大地最神圣的故事:
张公馆仅存的一棵拥有250年树龄的古紫藤轻轻诉说着张家百年的兴衰;蝴蝶厅破败的木柱正赞颂着一代伟人李公朴;华中军区政府坚实的青砖墙正吟唱着淮安解放时人民欢快的歌谣……也许东长街的故事只是淮安底蕴的冰山一角,而淮安一定还有这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觉得我是一个愚氓,根本无法读懂家乡那深邃的灵魂。不过现在,我决心读懂它,更要保护它。一片爱乡之心,正随轻摇的芦苇慢慢荡漾……
芦叶情思
淮安外国语12级16班 吴晨雨
那寻常的地方,竟有仙境一般的美景,诗一般的故事。行走在淮安,我有些感喟。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淮安人,竟不知从小常走的那条平常的东长街,有如此悠长的历史。
翻着手中的资料,十分疑惑地看着这个小小的巷子——水巷口。这里曾住着一位画家,竟与郑板桥齐名,扬州八怪之一。
雾气蒙蒙,凉凉的水丝像一张面纱,浓浓地将我们裹着,吸入鼻间,不禁打了个寒颤。脚下踩着碎石子,映入眼帘的景却十分陌生了。这是东长街吗?我不由问道,其他同学也露出和我一样的表情。那么有名的画家会住在这个小巷中?
右折左拐,巷子愈发狭窄,似乎要隐藏些什么秘密。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想一探究竟。走着走着,耳边似乎听见了叶子互相摩擦的沙沙声,呢喃如蝇。跨入一个门槛,大家都不禁“哇”地感叹了,这个小巷里竟容纳着一汪秋水,一丛苇荡。
深秋了,一荡芦苇蜕去了一衣青翠欲滴的华裳,寒酸地捆在一起,一派秋的萧瑟。放眼望去,一片绿色与黄色错杂交映。这是生命交替的场景,没有盛开,只有衰败。然而,有一种东西却没有因为历史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而变化,那就是画家坚守清贫的秉性和对艺术的追求。
那时,边寿民在塘边搭了一个小屋——“苇间书屋”。每到秋叶染林,芦花漫天,边寿民就在这江淮河岸画这秋色,画这苇荡,画嬉戏的芦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融铸风骨,苍浑生动,古朴奔逸。
伫立在寂寥的苇岸边,一阵风吹来,芦苇纤纤摆动。在芦花飘飞中,不由想起这位古怪的画家边寿民。想到他清高的性格,想到他画芦苇的痴情,想到他文武双全侠肝义胆,想到他淡泊名利云游四海。我似乎看到了他恬淡的笑颜。
小巷悠悠,我情思万千,柔软的的心灵浸在这片苍苍苇荡中,浸这段诗情画意的历史中,浸在一位充满魅力的画家的灵魂里。
【永嘉风情】
小巷
温州翔宇初中部13级1班 柯祺臻
推开窗,天刚有点蒙蒙亮。小城正沉睡在这一份静谧中。
小时候,我时不时独自一人漫步在小城中,感受它的古色古香、清静幽雅。
阳光有些懒洋洋的,那时我总爱在古城的小巷里徘徊着,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隐约记得,在一个拐角处旁一袭油亮的藤蔓树。树下静谧地卧着一把古色古香的藤椅,藤椅是摇摆式的,只要轻轻一推,就会前后摇摆。伴随着藤椅的一前一后,温柔的阳光调皮地透过茂密的藤萝和我躲起了猫猫。
那里的小木屋多数已少许破旧。我喜欢推开木门时发出的那种“吱吱”的声响,在沉寂的巷子里一圈圈淡开。暖乎乎的小手贴在门壁的青瓷砖瓦上,凉凉的,滑滑的。一种快感直通心底,消去了夏季的燥热。
凉茶是在小城漫步时,不可多得的美味。茶店就开在十字路口,一杯杯摆满了木桌,供路过的人细品一番。开店的阿婆已经认识我了,她知道我爱喝她的茶,总是在给我的那一小杯里多灌上一些,然后小心地递给我,对着我会心一笑。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着她的笑容,慈祥而温暖。
随着时光的变迁,我早已离开古城数年。旧年的记忆已逐日变得模糊不清,我不知什么时候这些美好、真实的童年回忆会伴随着离开古城而消失,一切好似只是南柯一梦。但是我会用幻想将那些零星的记忆拼凑成一条绚丽的彩虹,随时欣赏!
【小城传说】
淮安的岳飞封王楼
淮安曙光小学部 张澄
南宋时楚州城东有个鄂王村,另有个蕲王庄,蕲王庄因音讹,现代人则称前王庄,另有座纪念抗金名将岳飞和韩世忠的封王楼。八百年已过,封王楼多次被毁无存,但楼下的高土墩,即民间通称的封王墩犹在,在地表上还可以找到些封王楼兴盛时期的痕迹。
纪念岳飞和韩世忠的封王楼地址便是岳飞当年与韩世忠换防后的中军大营,在古邗沟北岸的一处高地,也便是后人传说中的封王墩。因当时朝廷与民心一致,很快就建好了封王楼。底层是砖土结构,上面两层木结构。不幸,后来在宋金、金元、元宋战争中多次被毁。因封王楼不单是战场上的制高点和军事指挥中心,也是人们抗战精神上的丰碑,成了保护和毁灭的焦点。1206年,封王楼竣工,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岳飞封王活动。之后不久,开始誓师发兵北伐金朝。
历代侵犯淮安之兵,都视封王楼为眼中钉,故而历史上封王楼屡建屡毁。1274年曾遭元军拆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也视封王楼为肉中刺,撵走了鄂王村的居民,连楼基都被清除,砖石被运走修炮楼,故现在遗址上找不到大块的砖石。现在连鄂王村的地名,也无几人知晓。
如今,父辈等文物爱好者,常走访当地村民,只能指出封王楼的遗址,即现代人们口语中的封王墩。现存封王墩遗址约三亩地大,比周边地表高出一米多。就在地表上,还可随手俯拾古代残存的陶瓷片。从南宋到清代,各个朝代的都有。这说明,从岳飞、韩世忠封王以来,祭祀活动连续不断,它唤发人们的民族精神。明朝时的青花瓷片特多,说明那时的悼念活动较多较大。
为什么不叫鄂王楼,而称封王楼,那是因为随之其后的便是纪念韩世忠被封为蕲王的活动。两座中军大营的遗址相距不远,只是一条古邗沟所隔。岳飞被封王在先,韩世忠被封王在后。
1976年,吾父曾凭吊封王楼遗址,没能访出宋时记事石刻碑,只见到封王墩。并得知南宋以来,黄河历次泛滥,都没能淹没封王墩。因此,本地便又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奇的故事。
楠溪江畔
温州翔宇初中部13级4班 郑拓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楠溪江。在清澈的楠溪江上,漂着一条条竹筏。清晨,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苍茫的白雾;到了傍晚,一道残阳落在水面上,透出一股温暖的气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第一站:狮子岩
狮子岩位于岩头的下日川古村旁。狮子岩由两部分组成:“狮子”和“绣球”。记得关于它们的传说,有一个是这样的:据说天上有个狮子,曾经一次下凡游玩,看到楠溪江,迷上了这儿的景色,就住了下来。但是,太无聊了。它就上天庭从仙女们那儿偷了个绣球玩,然后,就有了狮子岩。另一个版本呢,传得更广,是这样的:天庭上有一个赤脚大仙下凡游玩,见到楠溪江山美水美,便留下了一只金狮和茶罐,不久竟成了活的金狮,渴了用茶罐盛水喝,几千年后,金狮老了,就变成了狮子岩。
第二站:圣旨门街
圣旨门街,坐落在楠溪江沿岸的枫林镇。老屋,旧居、大门台比比皆是。每走一步,古老和沧桑就相随左右,石板路似乎在哭泣,屋檐上的蛛网及断壁上的残花,也可以看出古典与沉重。有些人家的墙上还留着李煜、李清照的诗文名句。枫林古镇的千年文化,除了枯燥的史书,也只有圣旨门街来形容从前的繁荣了。街上有清末监察御史徐定超的旧居,理发店、草药店、裁缝店等等旧行当,这儿都还保存着几家,谁能不想到他曾经的辉煌呢?
第三站:石桅岩
石桅岩,坐落在我科学老师的家乡——鹤盛镇。在它的东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雁荡山。
石桅岩的故事,是这样的:在石桅岩的对面,有一块老人岩。据说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位宋将,名叫杨文广,路过石桅岩,看到两个巨人正在打斗,担心天被他们戳穿,便引弓搭箭,只听“咝”一声,一个巨人被射了上半身,成了石桅岩。而另一个巨人认为自己变成了天下最高的人,便笑弯了腰成了老人岩。
石桅岩风景秀丽,你从其中一个角度看,能看到“将军岩”。另一个角度看,可能就变成“老虎”、“骏马”等等……
城虽小,传说却从未间断。
【水墨丹青】
我的老城像一幅浓墨淡彩的水墨画,青砖绿瓦、整洁古朴。没有斑斓的色彩,没有城市的喧闹,但却透出一派古朴素雅的独特韵味。古老的院子,古旧的木门,不知何时被雨水冲刷的斑驳石墙,墙角下不知何时堆满的黄绿色的厚厚青苔还有那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
——温州翔宇初中部13级2班 吴沛菡
运河,似一条银丝,穿城而过,孕育了两岸人民,流出了淮扬风采。运河的水,亦洗净了人民的心灵,激荡着久久不能平息的情怀。小城因河而盛,漕运之盛事,已随秋风,翩然逝去,只是那繁华,却永驻两岸。
——淮安外国语12级10班 韩楚源
永嘉就像一个俊美的少年,着一身深绿浅绿的衣裳,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性。永嘉永远是绿的,春天嫩绿,夏天浓绿,秋天深绿,冬天墨绿。没有强烈的视觉反差,但却各有风味。这是江南一带独有的美。
——温州翔宇高中部13级4班 柯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