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鲁迅也爱摘百草园的覆盆子!”10 月中旬,温州翔宇中学七年级近 200 份《朝花夕拾》主题手抄报刷屏校园 —— 长妈妈的粗布鞋、藤野先生的红笔批注,这些课本里的文字,被学生用画笔 “搬” 到纸上,让百年经典有了青春新模样。
从 “读” 到 “解”,少年视角挖深意
这是温州翔宇中学语初中部语文学科中心 “探寻时光里的记忆” 微项目成果。不同于老师讲、学生听的老模式,这次大家要自己挖书中深意。
七(8)班徐紫依同学画《父亲的病》时,特意查了背景资料:“以前读只觉得难过,现在才懂他写庸医,是在骂旧时代的愚昧!” 她用淡墨画药引,还抄上原文,把文字里的痛感画了出来。
七(4)班杨约礼和李锦焕同学更细致,“我们用箭头连起人物关系,鲁迅对长妈妈从嫌弃到想念的变化,一看就明白!”
从 “知” 到 “创”,巧思设计焕生机
创意设计更是藏满巧思。七(7)班占婷婷同学仿旧报纸排版,分栏放文章目录和人物介绍,“这样像在翻老报纸,特别有那时候的感觉!”
七(3)班杨玮琦同学则画了时间轴,“从百草园玩闹到日本留学,鲁迅的成长路径,用画的比看书记得牢!”
从 “课” 到 “心”,经典共鸣促成长
不少优秀作品贴在班级软木文化墙上,课间成了 “打卡点”。
有同学指着画追问:“你怎么想到用暖色调画长妈妈?”创作者笑着答:“她虽然粗笨,但给鲁迅买《山海经》超温柔啊!”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洪清请也意外:“原本只想帮他们深读,没想到初中的孩子就能读出鲁迅的‘软心肠’。”
“以前觉得鲁迅超严肃,现在知道他也有调皮童年,会为长妈妈难过。” 不少学生这样感慨。
初中部语文学科中心主任林云霞表示,笔尖下的创作,让少年们和百年前的鲁迅聊了次天 —— 经典从不远,只是藏在每个人的成长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