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宗林林
撒哈拉的心跳
从师生相处的温暖瞬间,到书中与三毛的跨时空对话;从对性别平等的理性发声,到献给母亲的柔软诗行。这些文字来自少年的眼睛与心灵——他们观察,困惑,记录,成长。愿这些声音被听见,愿思考永远自由生动。
【师生】
原来她是这样的人
淮安外国语23级11班 王芊雅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初三时被分到婷姐的班里。
初一初二时,我与她接触并不多,却早已听闻许多关于她的“传说”。传闻她的班级人才济济,学霸云集。大家都说,她是最年轻的副校长,我以为她会是那种拼命加班、作风强硬、管理严格的“大老王”教师。
当时我坐在教室座位上,面前摊开一本《学霸》,耳边传来同学们笔尖疾书的声音。我也紧握住笔,摆出蓄势待发的样子,仿佛正认真写着数学题,可脑中却一片混乱。“新班主任”“初三”这些字眼与我猛然相撞,令我措手不及。几分钟前,我突然听见有人叫我,回头一看,婷姐已经走到门口。我赶忙跟上,心里不断盘算着她会问我些什么——是问我上午上课被点名时为什么支支吾吾?还是问我对自己昨晚的作业满不满意?种种思绪挤满脑海,让我格外忐忑。
等我来到走廊,她却拿出一把鹅黄色的梳子递给我,说注意到我平时梳头发不用梳子,只是随手一拢,导致头发常常“炸毛”。她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要打理好自己,不能太过随便。随后又询问我在新班级适应得怎么样。那一刻,我内心的困惑仿佛被推开,就像阳光从天井倾泻而下,照亮了整个空间。光线透过栏杆,斑驳地洒落,又如琉璃般反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让人感到明亮而通透。
我突然想起之前在校园里偶遇她,我总低着头不敢打招呼,可她每次都主动叫出我的名字。我也想起她背着包在宿舍楼里穿梭,巧妙接住同学们聊天中的“梗”,看每个人的眼神既锐利又温暖。在紧张的晨会总结之后,她总会发来一大段真诚鼓励的文字。
原来,她是这样一个热爱方言、喜欢旅行的人。偶尔刷到她剪辑的班级视频,不仅充满智慧与创意,更承载着满满的情绪价值。我曾以为她会说“初三是充满笑与泪、热血与奋斗的一年”,但她没有。她只是用明媚通透的内心、敏锐而幽默的语言,点亮我们初三的每一个日子,守护着整个班级的学习与自由。
启迪
温州翔宇初中23级4班 陈紫煊
在遇到这位风趣幽默、人生通透的老师前,我有一个凡事都自以为是又不以为然的致命缺点,做事从不会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对待考试,我觉得75分跟80分没什么两样,满分5分的题我觉得扣1分也无所谓,500字的作文写上480个字也差不多。这一桩桩小事凝聚在一起就成为我做事达不到高度的致命弱点,直到“他”的出现。
“他”便是我的语文老师——“老郭”,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儿”。大家私底下悄悄这么叫他,他非但不生气还会以笑默许。正如他常说文、史、地是不可分家的一样,他上课喜欢旁征博引,而且风趣幽默、风格独特。一堂课下来,我们不知道这上的是历史还是语文,抑或是地理?正因如此,他的课才会在大家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感觉是另外一种乐趣,也自然而然地便成了我们每天的期盼。
后来我被选为了语文课代表,我当时很惊讶,惊讶他为何会在几十个人中挑选了平平无奇的我。当然,这是我最荣幸的事,也是最锻炼自己能力的事。我的语文成绩在小学虽然还算是拔尖,感觉语文无非就是写几个字、造几个句而已,不是既简单又省时的事吗?但上了初中后我才意识到我有多么浅薄!上课听到的全是新鲜的,作业要写的全是深奥的,简直目不暇接,疲于应付。尤其是那一堂课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那是老师讲《三峡》时讲到“沿溯阻绝”的“溯”字,“溯”为什么是逆流的意思呢?只要了解了词根“屰”是一个倒着的人形,表示相反的、背面的、不顺从的意思,那一个月的初一为什么称之为“朔日”,中国的北方为什么叫“朔方”,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叫“叛逆”,“沿溯阻绝”的“溯”为什么是逆流等等就迎刃而解了。汉字的奥妙,汉文化的高深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齐鲁青未了”的“齐鲁”在哪,“衡阳”“洛阳”为什么这么命名,我一一茅塞顿开。在老师的引导与感染下,我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也感觉自己逐渐地通透了起来。
老师还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答题就要答到极致!”当时的我不懂是什么含义,只是记在笔记本上。后来的一次谈话让我深刻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那次我找科学老师问问题,她不在,一旁只有语文老师在批改试卷。也许是正改到我的试卷吧,他见我站在那没事干就招呼我过去,指着试卷问我那句文言文怎么翻译,我翻译完了。他又指着一个字问我什么意思,我清晰地记得是“士”这个字,但我说得含糊,没有确切概念,他听了说:“‘士’在古时候本是指治狱的刑官,后引申为上层贵族阶级中的最底层,有时也指读书人。你要谨记古文的‘一字一义方针’,听懂了吗?”我点头应下,然后他又指着我的另一个扣分点问我:“你想考高分吗?”我很坚定地回答:“想!”他又道:“那答题就要答到极致,自己找自己的得分点,如果连你自己都找不到给你分的理由,那老师又怎么能给你分呢?”我若有所思,反复琢磨着这句话意思的时候,我顿悟了!
之后,我逐渐严谨了起来,至此我几乎改掉了那个凡事都不以为然的致命缺点,深刻理解了“做事就要做到极致”的含义,我的语文成绩也因此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上升。对待老师,现在我的心里与其说是钦佩与爱戴,不如说是感恩与珍惜。
动点
淮安外国语23级17班 胡睿婕
夏日炎炎,教室里一片沉寂,只有风扇“呼呼”转动的声音。忽然,一个声音穿透这片宁静——是她的声音。
“哎呀!为什么老师头顶上没有电风扇啊?”她一边说着,一边迈步走进班级,一手叉腰,另一只手紧握一本厚厚的教案,不停地扇着风,俨然一副豪迈的女英雄形象。说完,她还故意做出愤愤不平的表情,惹得全班同学忍不住偷笑。而我却无心于此——那时的我,正因为数学而“愁”得不知天地为何物。怀揣着一肚子的小心翼翼,我迎来了与包老师的第一堂数学课。
依稀记得,那节课讲的是“简单的”动点问题。这可把我惊呆了——点P和点R一刻也不肯安分,在数轴上东奔西跑,我的思绪也跟着它们四处乱窜,完全找不到方向。
渐渐地,我却发现,包老师无论是教案、板书还是草稿,书写都工整到让人破防。在我印象中,数学老师理应终日埋头于函数与图形之中,头发凌乱、不修边幅,因为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可包老师却完全不同——她自己在解题时,每一个临界时刻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每一种情况也会分步画图。她在我心中,俨然成了一位思维缜密的管理者。
记得有一次学动点问题时,包老师让我讲一道题的思路。我迷迷糊糊、断断续续地说了一些,还有不少遗漏。她便拿起铅笔,耐心地为我讲解。我至今仍记得她说:“思维不能混乱,每一个临界时刻,都是一段新的开始,你要重新确定方向。”说完,她放下笔,抬头问我:“有没有觉得,动点其实还挺有趣的?”那一刻,我已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连忙点头。她于是笑得格外灿烂,大声说:“好——开头!”还拍了拍我的肩膀。那晚,她明亮的神情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让我久久难以入眠。
两个多月前,分班的结果出来了。尽管我日夜祈祷,却仍天不遂人愿——包老师教的是隔壁班。
刚分班的那段日子,我时常翻看她曾经给我的笔记,心中久久不能释怀。妈妈后来告诉了包老师,于是有一天晚上,她对我说:“每一个新的时刻,都是新的起点。”我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数轴上徘徊的动点,一直在寻找新的方向。
而如今,我也迎来了我的“临界时刻”,是时候调整方向、整装待发了。
中午,刚拿到训练卷,抬头一看,出题人竟是包老师。我没有像从前那样慌张退缩,而是朝她坦然一笑——因为我知道,我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方向。
东北绣花针
温州翔宇初中24级9班 林锦柔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东北大妹子”总是与粗犷豪爽的形象紧密相连,与南方女子的温婉细腻大相径庭。巧合的是,刚踏入初中校门,我便遇到了一位充满“东北味”的数学老师——陈老师。
她身材高挑,齐肩短发整齐利落,偏爱裤装,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完全符合我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
课前陈老师会风风火火地来,讲课带着铿锵的韵律感。她习惯将粉笔夹在指间,像指挥家般在空中划出抛物线,讲到线段动点问题时突然停在屏幕前,选择红色笔迹。“看好了啊,这小红人儿现在要往东边儿跑——”她边说边在动点位置画上夸张的唇形标记,饱满的唇线随着讲解节奏一张一合。后排男生憋着笑看那抹“烈焰红唇”在坐标系里跳舞,她却突然转身,用粉笔头轻敲讲台:“别光乐,谁来说说红嘴唇跑到Q点要几秒?”被点名的同学支支吾吾,她立刻放慢语速,把问题拆解成三四个小台阶,手腕翻飞间,黑板上的唇印竟真像活过来似的,带着我们一步步攀上解题的阶梯。
课后她却不会风风火火地走,而是留在班级里为学生解答疑惑到最后一秒。所以随着相处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以地域特征给人贴标签是多么片面。看似麻利大嗓门的陈老师,实则拥有一颗对学生无比细腻和耐心的心。
有一次,我的草稿纸已经爬满歪扭的算式,像群走投无路的蚂蚁在泛黄的纸页上团团打转。额角汗湿的鬓发黏在颊边,钢笔尖几乎要把纸张戳破。这时,陈老师察觉到了我的困扰,她走过来,微笑着问:“丫头,这道题卡住了吗?”我沮丧地点点头。她温柔地说:“别急,我来看看。”简单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瞬间浇熄了心头的焦躁。她接过我的草稿纸,迅速浏览了一遍,然后弯下腰,耐心地为我讲解。
我草稿纸上的混乱演算,在她眼中仿佛变成了待解的谜题。而陈老师的讲解,则如同一根绣花针,精准地穿梭其间,将一个个死结逐一解开,让我豁然开朗。
冬日的一个早晨,我正缩着脖子擤鼻涕,头晕脑胀,突然被温热手掌覆住额头。“怎么了?”陈老师的声音从头顶落下来,带着东北腔特有的颗粒感。我说明原因后,她拉着我来到办公室,从帆布包里翻找药单时,掉出个印着卡通草莓的药盒:“这是我闺女同款喷剂,你先用着。”见我盯着她冻红的鼻尖迟疑,她直接拧开瓶盖示范动作:“仰头,左手压这儿,对——”带着薄茧的拇指轻按住我的鼻翼,薄荷味药雾漫开的瞬间,我的眼眶便微微湿润了。
窗外的北风还在呼呼地刮,可我们笔尖下歪扭的坐标系,早被这位“东北的绣花针”一针一线绣成了春天的柳枝。
【书事】
撒哈拉的心跳
淮安外国语23级11班 宗倚帆
亲爱的三毛:
见字如面,展信舒颜。
此刻盛夏悄然而至,午后的阳光倾泻而下,路边的梧桐叶炙烤得蔫蔫地卷起了边儿。我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是你那本《温柔的夜》。书页微黄,像一片被时光风干的巨大树叶,脉络间流淌着你独有的气息。就在这静默的午后,那句你常说的话倏然撞入心间:“生年短暂,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
三年光阴流转,你的文字,却依然在无数个这般看似平凡的瞬间里,如细小的槌,轻轻叩击着心扉。
我时常在脑海中描摹:在加那利群岛那座洁白的“小乌龟”屋里,咸涩的海风拂过窗棂,撩起你如瀑的长发,你是否会想起敦煌壁画上那些飘逸的飞天?当目光投向一望无际的蔚蓝天幕时,可曾忆起沙伊达那浓密如云朵般的睫毛?你总戏称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游牧民族”,灵魂漂泊无定。然而,你那温暖、坚韧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早已在每一道心扉、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如我般忠诚读者的灵魂深处,深深扎下了根。十岁那年,初遇《撒哈拉的故事》,仿佛看见一只纯净的白鸽,轻盈地俯身,亲吻着广袤而苍凉的沙漠戈壁。你的寂寞、你的狂喜、你的惊奇,都化作笔下的精灵,那般生动、鲜活、感性地跳跃在我眼前。
荷西走后,我清晰地感受到,你的笔尖开始渗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隐痛。《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那些你故作轻松、强颜欢笑的句子,像黑暗中深不见底的洞穴,让我忍不住想小心翼翼地捧起你散落一地的、名为“心碎”的珍珠,却茫然无措,不知该如何帮你修补这永恒的天裂。你展现给世人的,始终是一个对生活无比顽强的形象——用骆驼头骨装饰陋室,在撒哈拉用废弃的棺材板打造家具……那种将粗粝现实与生命苦难“点石成金”的魔力,那份直面荒芜依然能绽放出生命之花的勇气,是无可比拟的。
你的书静立书架,身旁站着《呼啸山庄》里的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站着《百年孤独》里的布恩迪亚家族。然而,唯有你的书脊被翻阅得最为卷曲。这并非它们不如邻伴深刻,而是因为,再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将生活本身——那琐碎的、欢愉的、痛彻的、荒诞的、充满韧性的生活如此纯粹地淬炼成一首永永不蒙尘的诗篇。
三毛,夜深了。合上你的书页,一股深邃的宁静之意如清泉般缓缓涌上心头,在这炎炎夏夜带来一丝难以言喻的清凉。
我常常会想,如果你依然在这个星球上行走,这个飞速旋转的世界,是否也会让你感到一丝陌生?时代的变化快得让人眩晕,信息如洪流般冲刷,人们似乎来不及沉淀,更来不及用心感受。我们热衷于用冰冷的镜头记录一切,却常常让那些瞬间在指尖滑落,真正沉淀于心底的记忆反而稀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万里之外的人连线,指尖轻点即可抵达,然而心与心之间的通道,却时常拥堵着无言的沉默。你早已洞悉“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这句箴言,在当下这个看似无比“连接”的时代,是否正成为我们更深层精神困境的写照?我们的“心”,是否比你的时代,更易迷失在这片信息的戈壁?
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执着的身影踏上高原,去西藏,去古格,试图在风沙与残垣中寻找你留下的足迹。你的故事,并未在时间的河流中褪色;相反,在岁月无情的冲刷之下,那份对自由的渴望、对真爱的执着、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反而愈发清晰、明亮,如同高原上永恒的星光。
愿你所在的那个世界,有永不停息的风,有温润细腻的沙,有永不熄灭的爱与自由。你的灵魂,当如是。
小沙粒
2025年7月4日夜
【随想】
我思故我在
温州翔宇初中24级11班 叶镇彰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着实看不懂现在的社会。上网浏览,看似哭哭啼啼,实则人间百态尽显。回到现实,耳边充斥着父母无尽的唠叨,到了学校还要面对一群性格迥异的同学。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了。
男女平等
社会关于女性的权利与尊严的讨论如火如荼,而后男性往往也被卷入其中,受到一些指责。人们倡导男女平等,强调女性与男性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然而,在实践中,这种平等却常常遭遇一些扭曲和误解。
有些人认为,由于女性身体相对娇弱,应该在某些方面受到优待。然而,这种优待有时却走向了极端,比如有些公共场所将男厕所改为女厕所,试图以此来满足女性更多的需求。但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体现了男女平等,却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结婚彩礼费用高昂的问题同样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些人认为,彩礼的多少代表了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但过高的彩礼却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导致了社会问题。这种将婚姻与金钱挂钩的做法,显然与男女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
种种事件似乎表明了一种男性地位下降、女性地位上升的趋势。但细细想来,这并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男女平等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状态,而不是通过贬低男性或贬低女性的地位来实现的。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共同奉献社会,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当然,我也看到了一些极端女权或男权的现象,这些偏激的表达和行为都不利于男女平等的实现。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性别问题,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和偏见,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连我这样的初中生都发现问题了,难道不应该好好改进吗?
宽严有度
作为学生,我感到现在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可能是教育目的和方式的不同,现在学习强度很大,只要学生有一节课没有听懂,后续的学习就很可能变得困难重重。因为现在教课速度很快,每节课都非常连贯且重要,构成整个学期的学习链条。一旦某个环节断裂,整个链条就不再完整。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筛选出人才,培养他们的能力,但现实情况是,一些资质较好的学生即使不怎么复习也能跟得上进度。而资质较弱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收效甚微,呈现出学生绷得紧,老师管得累,家长看着成绩单也两眼发黑,三方都不讨好。
在我看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的分析,我认为现在的社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或忽视。这只是一个初中生浅薄的见解,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心愿】
丢掉冰冷的屏幕/傍晚是苹果绿/天空像阳光下举起的绿色美酒/而月亮,就是一片缀于其间的金色花瓣/我打开了眼睛,和那绿色/眼波清澈而明媚,宛如尚未绽放的花蕾/第一次,在此刻第一次被看见/寂寥里,还有蝴蝶舞过的声音
——淮安外国语23级11班 何嘉寅
看着母亲为了家庭、为了亲人付出的一切,十四岁的女儿终于懂得理解体谅谷女士。谷女士不仅仅是家中的长女、女儿的母亲,她更应该是她自己。她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她应该为自己而活一次。
然而,谷女士却总是把家庭和亲人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女儿希望世界能够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对像谷女士这样被时代与偏见折磨的女性多一些关爱和支持。
——温州翔宇初中23级17班 池朵朵